一位返迁移民的苦恼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移民,三峡,补偿,返迁
  • 发布时间:2012-05-22 10:52

  5月8日下午,细雨蒙蒙,2点左右,《投资者报》记者从宜昌乘车抵达秭归县茅坪镇一位三峡移民的住址,热情的向立安已经等在了门口。

  1963年出生的向立安,是个纯朴的农民,个子不高,结实精干,非常热情。1996年作为秭归县第一批三峡移民搬迁到同属宜昌市的当阳市之前,他是郭家坝镇官唐坪村“有头有脸的人物”,因为自己的姑父在移民局工作,不断动员,而他正好也在当阳有两个兄弟,所以没有多想就以“投亲靠友”的方式移民去了当阳。

  “我也算有点觉悟吧,我觉得支持国家三峡建设是光荣的事。”向立安表示,“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0年,更没想到如今还要回到茅坪。”

  他现在住的房子是租的一个熟人的,一共四层的自建房,他住在第三层,每个月的房租200多块钱。爱人黎凤英现在上海打工,是按摩师,一个月能挣五六千。他和28岁的儿子、刚上初三的女儿三人住在这里。妻子现在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的责任更多在于照顾读书的女儿。

  “那10年是白活了。”说起在当阳市庙前镇井冈村的10年,他情绪有些激动,我们全家6口人搬过去,国家一人给了1.1万元安置费,当地给我们平均一人不到一亩田,那些安置款除去建房费用,所剩无几,种地的收入除去每年交给村里的“提成”,剩下也就两三千块钱,跟本不够生活,只能找各种机会打工。“我在砖厂烧过砖窑,又给蒙牛在当阳的一个冰激凌厂做过绿化工。”一直找不到发展的空间和希望。

  他也坦白地告诉记者,由于他之前把秭归县移民局拨给当阳井冈村的安置费每人4500元搞到了自己口袋里,结果弄得与安置地井冈村关系紧张,村里的干部不爱理睬他。

  “后来我承包村里的林地种沙树,结果全部被当地村民给偷了,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他于是携家带口回到老家秭归县茅坪镇,住在九里工业区附近,那是2006年。这个工业区是他爱人黎凤英原籍所在的二圣寺村与旁边铁路坪村合并而来,里面工厂林立,造纸、LED灯泡、太阳能热水器、玻璃各种行业都有。

  向立安目前在九里工业区的百丽鞋业秭归生产基地主管厂区绿化,每月有1800元收入,他说这在当地已经不算低了,“我这手艺就是当年在蒙牛学的。”在自己目前租住的房屋里摆满了盆栽,水仙、君子兰、虎皮兰等各式各样,他还在山上育了半亩桂花苗,“去年卖了4万多块钱。”

  儿子也在百丽鞋厂,还是车间主任。不过性格内敛的他不愿意跟外人多说一句话。

  向立安现在最苦恼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去年刚在二圣寺村买了一套村民自建房,房主建了五层他买一层,130多平米,才98000元,相对于不远的县城里动辄几十万的房子,无疑是很实惠。可是由于他是移民,户口还在当阳,一直办不下来房产证。他现在只有一份双方签署并由律师事务所公证的买卖协议。

  其二,就是女儿向旭娇丽的升学问题,还有不到一年女儿就要上高中,由于户口不能迁回,虽然女儿成绩优秀,但仍然无法进入县里最好的实验中学。他为此找了校长、教委无数次都没有结果。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已经搬迁并得到补偿和安置的,应当及时办理补偿销号手续,不得返迁或者要求再次补偿。

  “如果中央或者省里不对我们这些回迁的移民出台政策,这些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向立安对媒体给予很大的希望,“我现在两边不靠,当阳是生活不下去,茅坪又不接收我,我们全家都成了黑人。”

  在茅坪的两天时间里,向立安骑摩托车带着记者跋涉一百多公里的盘山路,去看他已经被江水淹没的老家,还带着记者拜访了他在当地的亲友。言谈中,依然看得出他在亲友当中的分量。“我不是吹牛,只要茅坪给我当地人一样的扶持政策,三年之内我能赚一百多万。”

  两天接触中,向立安不断向记者强调,“我不是想要政府给我补多少钱,我们现在生活不成问题,但是政策不给我发展的空间。”

  据统计,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任务截至2010年9月全面完成,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这其中16万多移民远赴外省市安家,他们当中一部分家庭因各种原因返迁,由于政策上不允许接纳返乡移民,地方政府多数对此视而不见,具体返迁数量无法获悉。

  向立安说他们那批走的,回来的大概有1/3,他的一个老表最惨,只能靠捡垃圾生活。■

  《投资者报》记者 吴建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