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之声在中国“复活”?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费城,费城管弦乐团,音乐
  • 发布时间:2012-05-22 13:48

  2012年5月31日至6月2日,美国传统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将历史上第七次访问中国大陆。看似这只是一次平凡无奇的乐团国际巡演,但背后却蕴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关于中国的费城往事

  1973年9月17日,当费城管弦乐团出现在北京长安街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时,舞台下的人们既好奇又陌生,对于这支历史上首次访问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中国观众显然知之甚少。《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哈罗德?勋伯格在报道中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被允许进入演出现场,但我可以感觉到投向舞台的目光既陌生又无比炽热,观众席上有一千多双眼睛,却感觉像是出自同一个人的目光。”

  费城,宾夕法尼亚州最大城市,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圣地,1774年和1775年的两次大陆会议在这座城市召开,其中一次诞生了著名的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制宪会议,诞生了合众国第一部联邦宪法,贝茜?罗斯(Betsy Ross)夫人在这里设计并升起了美国国旗1790~1800年费城甚至一度作为国家的首都。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让费城曾经拥有的显赫地位逐渐瓦解,今天,当人们提到美国著名的大都会时很少会想到那里。

  然而,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费城,绝对是一座无法被忽视的城市,那里拥有着和纽约茱莉亚齐名的柯蒂斯音乐学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如果有人提起美国的古典音乐史,费城管弦乐团也必然会经常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一并被提及(所谓“五大”乐团Big Five)。不可否认,是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Stokowski)、尤金?奥曼迪(O.Omandy)、里卡尔多?穆蒂(R.Muti)、沃尔夫冈?萨瓦利什(W.Sawallisch)等一批光辉的名字,照耀了这支“圣城”乐团。但只有在匈牙利传奇指挥家奥曼迪长达40年的悉心调教下,乐团才真正以绚烂华美的“费城音响”独步天下,时至今日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1971年,正是奥曼迪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建议费城管弦乐团前往中国演出。于是在国务卿基辛格的努力下,费城管弦乐团终于收到了中国政府的邀请,目的地分别是北京和上海。在这一历时两周的巡演中,整个乐团以及随行人员的食宿由中国政府提供。乐团在华演出总计六场,不收取任何报酬。

  从今天的眼光看,乐团的首次中国之行是一场外交效应远大于艺术交流的事件。而时至今日,费城管弦乐团都是国际知名乐团中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一支,1993年访华20周年纪念演出,1996年参加文化部“国际交响乐年”,2000年与中国钢琴家郎朗携手,2008年访华35周年纪念,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在众多世界乐团中,没有哪个乐团能像费城管弦乐团一样,与中国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友谊。

  所以,每当乐团访华前夕,以上这些都会反复被人提起。不过,当2012年5月乐团第七次访问中国时,一个新的故事将被讲起。

  “费城”破产堪比雷曼兄弟崩盘

  2011年4月17日,绝对是费城管弦乐团历史上最苦涩难耐的一天。就在4月16日晚间,董事会投票决定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寻求外界投资,争取渡过财务难关,这使其成为美国长期以来首个申请破产保护的大型艺术表演团体。消息在次日公布,舆论哗然,乐迷扼腕,一点不亚于当年雷曼兄弟崩盘的震撼。

  有财务记录显示,费城管弦乐团今年演出季的门票收入、筹资和外界捐款预计大约3300万美元,运营费用则为4600万美元,即便采取紧急筹资措施后,乐团当年仍然存在5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的欧美各国,无论是商业赞助还是政府补贴都出现了大幅削减的状况,完全以商业模式运作的美国交响乐团界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

  一些实力薄弱的中小型乐团申请破产或进行裁员,但几大豪门乐团却基本安然无恙,纽约爱乐和洛杉矶爱乐在经济上一直保持平稳,并且在首席指挥的人选上完成了顺利过渡。芝加哥交响乐团在2010年也实现了扭亏为盈,意大利指挥家穆蒂(费城交响乐团昔日的首席指挥)的加盟更带来了稳定的票房。来自中部俄亥俄的克利夫兰虽然贵为传统名团之列,但一直不讲排场,开支普遍较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则有瑞银等巨头企业的赞助,向来不愁钱花。

  只有费城的问题由来已久,年度资产在全美乐团中只排在第12名,连“五大”乐团平均资产的一半都不到。几任音乐总监和乐团管理层充满矛盾,而自从2009年以后,乐团音乐总监的职位一直空缺。巨资修建的基莫尔表演中心(Kimmel Center)的音响并不理想,很多指挥家、音乐家不愿意到此登台。2009~2010演出季时,门票售出率只有74%,平均上座率则只有65%。临时作为乐团音乐顾问的瑞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在北美地区本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曾经成功游说政府在他曾经任职的蒙特利尔修建了新音乐厅,但其中曲折的经历让这位七旬老者变得务实起来,在费城怡然自得地充当一个“不粘锅”式的既得利益者。

  带领乐团重新振作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爱丽丝·沃格莫乐团的CEO。上世纪90年代初,她曾经在纽约爱乐担任总经理,而后又在亚特兰大交响乐团辛勤打拼16年,其业绩备受尊敬。在美国乐团圈里,沃格莫幽默随和,坚毅果敢,是罕见的不带寡头商人气息的管理者,反而是长线文化耕耘者。

  进入2012年,在她的带领下乐团正在逐步走出低谷,争议不断的退休乐手养老金问题行将解决,新的赞助商也浮出水面,最重要的是在她的决策下,乐团终于迎来了新的艺术领导者,37岁的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尼采·西格英(Y-N.Seguin)。

  “费城之声”拥抱中国?

  当费城管弦乐团宣布破产时,一些对美国破产制度不够了解的中国音乐爱好者以为“费城之声”将从此从古典音乐的版图中消失。而就在数月之后,处于历史低谷中的费城管弦乐团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关注。去年9月,北京国家大剧院与费城管弦乐团在美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双方商定将从2012年5月开始一系列持续性合作。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一个崛起国家的年轻剧院,向美国的一支老牌艺术团体抛出了橄榄枝,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费城管弦乐团重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文化外交家。不同的是,40年后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广阔的文化艺术市场,新一波的古典音乐需求,费城管弦乐团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大陆。另一方面,这次具有国际关系意味的牵手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重视,而这无疑会为乐团提升关注度和带来更多影响力,这显然有助于乐团寻找更多的商业伙伴。

  2012年的中国之行,或许真的将成为乐团新旧时代的分水岭。不久前,沃格莫女士刚刚与乐团续约,在新的合同中她将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而在这次巡演之后,指挥家迪图瓦将与乐团告别,年轻的尼采·西格英将在8月走马上任。

  不过,所有这些故事都没有对音乐本身的魅力产生影响,乐团依然选择了古典音乐世界中最闻名遐迩的作品:贝多芬、理查·施特劳斯、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除了京沪两地之外,天津和广州也踊跃地加入了拥抱“费城之声”的行列。美国人也许这时才能明白“患难见真情”的中国式含义。

  老许/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