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就怕扯上“卖国”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合资,卖国,自主品牌
  • 发布时间:2012-08-03 13:25

  最近“合资企业必须搞合资自主品牌”的身价又被抬高了,有业内专家在一个“汽车高峰论坛”上将其称之为“卖国政策”。我历来反对将合资自主作为一项硬性、一刀切的政府政策或潜规则,认为品牌建设有着自身的规律,而且成本很高,合资企业搞不搞合资自主品牌纯粹是企业自己的事,用不着政府操劳。但要说搞合资自主是“卖国政策”,我看就离谱了。

  说要搞合资自主的有关部门“卖国”,动机是什么?你可以说让合资企业把老车型换脸,安上一个合资自主品牌的名头降价销售,这是方便了外资,坑了自主品牌,为的是有关部门完成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规划这一政治任务。但实际上,合资自主真的有利于外资吗?目前看来,已经上市的合资自主品牌车型都惨淡经营,改脸和全新品牌建设的成本却很高。如此看来,有关部门的合资自主政策更像在坑合资企业,增加其经营成本和难度,从而降低其对自主品牌的威胁,搞“曲线救国”。

  那为什么媒体总是认为合资企业中吃亏的是中方,或者中方总是涉嫌“卖国”?从合资企业中方一些中层人士那里,媒体常常会得知一些看似外方得便宜的信息。如流传甚广的“一颗螺丝钉也要拿到德国大众总部去认证”,“大众把被淘汰的桑塔纳引进中国”,美国通用回购上海通用股份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等等。其实,在同一个项目上同时受益,在不同的项目上各有所得,在长期或短期的利益上各有侧重,总体上是平衡的,合资、合作的中外双方都不是傻瓜,大宗交易大都如此,否则就不可持续。

  那么中方高层为什么不出来详细解释或指正?原因不外乎是:让外界感觉中方亏了,这很好,中方可借此在谈判中向外方施加压力,或将此作为另一笔交易的筹码;一些中方受益的事情如产品规划、技术转让等,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或者是外方由于担心公开此事会引起本国舆论不满,希望中方保密。

  当然,在不少媒体看来,由于外方掌握产品及核心技术,中方处于天然劣势,自然总是吃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方是在自己的家里面,天时地利人和足以抗衡外方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没错,外方可以利用至多两个中方合资伙伴(政策限制)相互制衡来从中渔利,但中方也在利用两个甚至三四个外方合资伙伴相互制衡。有机会你可以私下问问那些合资企业的外方,到底谁的话语权更强,答案一定是“中方”。公开场合对此问题的经典答案有:“我时时留意是在别人家的花园里工作,要尊重主人的文化习惯,让花园变得更美丽、更富裕”(广本首任总经理门协)。

  不用说股权结构带来的否决权,对本土需求的了解,足以使中方在产品选择和本土适应性开发以及营销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更何况中方还具有政府资源优势。李书福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没有中方伙伴的帮忙,外国汽车公司无法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变得举步维艰。所以,他认为放开股比限制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唯一出路。这话李书福说出来就是爱国,换个国企领导说出来可能就是“卖国”了。

  历数一下汽车业那些涉嫌“卖国”的交易,没有一笔罪名成立;历数一下那些以“爱国”的名义提出的论点,也很难找到哪一个是经得起推敲的。的确,按有关部门一位官员的说法,“汽车是一个(民族)感情很深的行业”,所以常常会牵扯“卖国”与“爱国”,但“卖国”这顶帽子最好慎用,在动用之前要搞清状况,找到证据,理清逻辑。

  何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