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在华业绩逆流而上 存贷比艰难达标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
  • 发布时间:2012-10-30 13:38

  海外银行的裁员潮正在侵袭人们的视线,然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非但没有收缩,反而有继续扩张之势。

  持续的业绩增长是外资行在内地扩张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外资行在欧美等地的业务极受影响,业绩遭到很大创伤,但在中国,内地业务却成为外资行全球布局中的翘楚。

  《投资者报》根据已经公布的外资行2011年年报进行了统计,13家外资行去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高达169%。另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内地的181家外资银行,2011年的盈利总额创历史新高,达167。3亿元,较2010年增长1。15倍,其利润增幅高于国内行业水平。

  经过筛查,花旗银行被评为《投资者报》2012“最佳外资银行”,渣打银行被评为2012“最佳风险管理外资银行”。

  韩资银行资产增速低

  与中资行相比,外资行的资产规模略显微不足道。截至今年6月30日,中资上市银行平均资产规模都在万亿以上,仅剩两家上市城商行资产规模尚在千亿徘徊。

  而外资行资产规模在千亿以上的仅有5家,分别是汇丰中国、东亚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和厦门国际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说,厦门国际银行属于合资银行,暂与外资行一起比较),资产规模分别为2690亿元、1744亿元、1732亿元、1274亿元和1051亿元。

  其中汇丰中国、东亚中国、渣打中国和花旗中国资产规模相对较大,一来因为其母行实力雄厚,二来这几家银行进入中国时间较早,有比较久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客户基础。

  以渣打中国为例,自1858年在上海开设第一间分行以来,渣打已在中国大陆不间断营运了153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渣打获政府允许留在上海继续营业,并协助打开金融局面。也因此,上世纪50年代,渣打银行对中国的贷款业务着重于化学及钢铁工业。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其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开始重建。2006年11月16日,渣打率先向中国银监会递交了筹建内地子银行及个人人民币业务牌照的申请。次年4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批外资本地法人银行,并在之后的改制等若干重大步骤上稳居外资银行第一阵营。

  资产规模在200亿以下的是两家来自韩国的银行,分别是韩国友利银行和韩亚银行,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差不多,分别只有158亿元和159亿元。

  虽然规模不大,但外资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却高于中资行。

  《投资者报》统计的数据显示,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增速在23%,而外资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增速则在33%。

  资产规模增速排在前5的外资行分别是华商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摩根大通、华一银行和德意志中国,增速分别为96%、48%、47%、41%和41%。

  外资行较中资行资产规模低、增速高的主要原因是,外资行2007年才正式在内地成立法人银行,距今不过5年,基数低,因此增速快。

  “入乡随俗”赚息差

  近几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惊人,即便是在去年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绝大多数企业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业绩增长。数据显示,国有行去年利润同比增长2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较国有行更高,达48%。

  外资行在中国也表现不俗,利润增速超过各类中资行,平均增速达169%。德意志银行利润增速最高,达943%,不过该行之所以利润增速如此之高,除了利息净收入增长了171%外,另外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化幅度大,2010年公允价值亏损3个多亿,2011年则产生收益6800多万。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周世强的解释是,很多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设立机构主要在2007年、2008年,成立初期人员和基础设施费用投入较多,经历四五年的积累后,2011年外资银行已进入投资回报期。

  虽说利润不及中资行高,但相对于外资行在全球其他地区遭遇业绩亏损的窘境来说,在中国的待遇足以让其欣慰。

  汇丰中国净利润最高,达34亿元,增幅达271%;其次是东亚中国和花旗中国,两行净利润为13亿元和12。6亿元,增幅分别为30。91%和44。83%。汇丰解释称,增长主要源于贷款总量的增加和基准利率上升所带来的净利息收入的增加以及债券投资收入的增加。

  海外大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通常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重较大,息差收入占比较小,中资行的收入结构则相反。但是当很多外资行在踏入中国的土地后,收入结构也“入乡随俗”,从公布了2011年财报的13家外资行报表收入构成看,外资行收入结构与中资行类似。

  13家外资行的息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为75%,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仅为9%。也就意味着虽然外资行的宣传更多在财富管理方面,但实际上仍是存贷业务为主,当然这是中国实际环境决定的,在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赚取息差收入要容易得多。其中韩亚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最高,达97%,几乎全部做的都是存贷业务。

  渣打中国中间业务收入是外资行中最高的,达12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22%,也居外资行之首。该行在2007年正式成立法人银行时曾提出树立“一个能提供丰富理财产品的外资银行新形象”的目标,几年来,该行的确在向这个目标发展,其理财产品的丰富程度鲜有银行能匹敌。

  存贷比艰难达标

  2011年,有很多声音表示担心外资行即将承受存贷比达标压力。

  因为按照当年“入世”承诺,中国银行业于2006年12月实现对外开放,一方面,外资法人银行可以全面在华开展人民币业务;但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亦需接受银监会的监管。存贷比就是其中一个监管指标。

  由于国外鲜有对存贷比的规定,因此根据外资行的实际情况,监管层给了其5年过渡时间,也就是在2011年12月31日以后,外资行的存贷比要达到不高于75%的监管标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外资行纷纷加大揽存力度,并收缩了信贷业务。

  《投资者报》的统计数据显示,13家外资行2011年存款平均增幅为36%,而贷款平均增幅仅为16%。

  存款增幅最大的是华商银行,高达101%,贷款增幅却仅为22%。韩亚银行的存款增幅为38%,贷款收缩明显,较同期下降了8%。

  花旗银行最不担心存贷比任务,该行去年存款增幅下降4。7%,贷款反而还增长14%,存贷比到年底为69%,比很多疯狂拉存款的中资行还低,这也进一步保证了业务收入的稳步提升。

  中国银监会2011年报显示,经过各外资行的努力,在存贷比监管宽限期到期时,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达标。

  但是对于在华业务范围尚不广泛的外资行来说,要持续达标,仍是不小的考验。“开源”、“节流”是外资行的不二选择,很多外资行主要靠对公业务,但企业存款不稳定,容易造成波动。比如说,企业选择了另一家银行做贷款或其他资金业务,那么一大笔存款就瞬间流失,因此开辟零售业务将是更多外资行的选择,零售业务能为银行带来相对稳定的存款和客户群。

  但是开展零售业务却面临投入大、见效慢的情况,机构网点数量多的外资行才会更占优势。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外资行要较中资行高很多,均在12%以上。但外资行之间相差较大,经历过大幅扩张的外资行,资本充足率较低。

  截至2011年底,摩根大通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高达35。91%和34。9%,虽然比2010年明显下降,但依然在较高水平。德意志银行资本充足率也达到24%。相比之下,网点最多的汇丰中国资本充足率为14%,渣打中国和东亚中国分别为12。8%和13。27%。

  以对公业务为主

  外资行在初进中国“大门”时,最先做的是本土企业在华业务,或者是中资企业在海外的业务,目前来看,这仍是外资行的主要方向。反映财务报表上,主要是公司贷款占比较大。

  其中瑞穗实业银行的公司贷款占比最高,达100%,也就是说该行只有公司贷款,没有个人贷款,存款中虽有部分个人存款,为6100万元左右,但在存款结构中占比极小,仅占到0。16%。

  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就进入中国,30余年过去了,其资产及业务规模稳步增长,但其客户基本上仍只限于日资企业。瑞穗实业银行定位为经营企业年金、法人业务和银团贷款等业务,几乎不涉个人业务。

  友利银行与瑞穗实业银行类似,对企业的贷款占比99。9%,所服务对象也主要是韩资企业。

  对于母行在全球实力雄厚的外资行来说,除了服务母国企业,也服务中国在海外开展业务的企业。比如花旗银行,该行年报中称“我们为包括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支持中国的大型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是我们经营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凭借我们全球化的网络以及在资本市场与交易服务领域的强大实力,我们完全能够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

  而有的外资行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拓展零售业务,渣打银行就是典型代表。该行公司类贷款占比59%,其余均为个人贷款,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就占到了17%。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外资行的策略都在不断变化。比如瑞穗实业银行正在试图开拓日资企业以外的客户,2010年制订了一个命名为“虎跃计划”的3年业务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加强对非日资企业的营销,以及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客户需要。■

  《投资者报》研究员 李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