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on Martin DB5 风格之驹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阿斯顿马丁,邦德,DB5
  • 发布时间:2013-05-20 13:36

  它是大英帝国军情6处最危险的特务007詹姆斯·邦德的专属座驾和武器,50年来,它与世界上最有型的男人在腥风血雨中出生入死,它的冷峻和优雅背后所散发出的风格与腔调是如此浑然天成,大概真是奉了大英帝国女王陛下旨意。

  从肖恩·康纳利到丹尼尔·克雷格,每当我在大银幕上看到詹姆斯·邦德这个完美得不真实的“男神”形象,都忍不住嘀咕,究竟是这5个超级型男的魅力塑造了007,还是詹姆斯·邦德这个全世界最有型的角色成就了这5个凡人。

  谁成就了谁?在车的方面,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有肯定答案。受007恩宠加持的汽车何止阿斯顿·马丁,但当中能与瓦尔特PPK手枪、VesperMartini和性感到冒烟的邦德女郎一样成为007“标配”和识别符号的,非DB5莫属。

  定义007

  我们同事林健辉在175期的《汽车博物馆》栏目的宾利文化纪行专题中所言,英国车的世界里,也是有森严的阶级分野的。当然这种分野并非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描述的那样充满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苦大仇深,玩MINI的和玩宾利的分属井水不犯河水的不同风格阵营,吃汉堡的恨不着卖烤串儿的,“三观”不同玩法自然有异。

  以现代社会阶级观看来,阶级与其说是由经济地位来划分,不如说是由生活方式来定义。而生活方式又反过来框定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进而定义一个人的格调品位。不久前,当007改喝喜力的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潜台词无非就是说:啤酒是你们劳动人民的饮料,我大英帝国头牌特工、高帅富界一面不倒大旗怎可为了区区一点广告费纡尊降贵出卖下限?岂有此理!

  由此可见,用什么枪、开什么车、泡什么样的女人,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定义007银幕形象的识别符号。在《皇家赌场》邦德与其一生挚爱维斯帕·琳德相遇初识时,就有一个彼此根据举止谈吐衣着饮食判断对方出身的有趣桥段,充分揭示了邦德其人及其纨绔子弟表面身份的诸多特质。

  邦德的体统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牛津毕业风度翩翩的富家子弟应该开什么车呢?原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IanFleming)在首部007系列小说《皇家赌场》中就交代了邦德的角色设定:“汽车是邦德的唯一个人爱好,他的驾驶凶狠而出色,并且从中获得巨大的快感。”曾报道勒芒大赛的路透社记者弗莱明,为邦德选定的是一部曾经叱咤勒芒的1930年宾利4?Litre“Blower”,但可惜它在后续的《太空城》的飞车追逐中撞毁。此后,当1957弗莱明着手撰写《金手指》时,收到了忠实读者G·吉布森的来信,这名狂热车迷在信中建议弗莱明需要给邦德一部“能配得上邦德形象的体面座驾”。在一年后正式发表的《金手指》中,如你所料,当邦德面对车库中一部捷豹3.4和一部阿斯顿·马丁DB3时,他选择了后者。

  到了1964年第三部007电影《金手指》里,制作人则与时俱进地将DB3换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现在已经成为传说的DB5。

  不过,阿斯顿·马丁和DB5何德何能最终能成为大英帝国王牌特工超过50年的第一座驾兼身份名片?恐怕还得从头说起。

  历史的系列巧合

  1913年1月15日,莱昂内尔·马丁(LionelMartin)和罗伯特·班福德(RobertBamford)两人在伦敦共同组建了经销Singer汽车的合资公司,他们同时还是GWK和Calthorpe的服务供应商。

  当时,他们公司的名字叫“Bamford&Martin”,看起来跟后来的“AstonMartin”还差至少一半,但奔跑的灵魂已在无声的酝酿中悄悄发芽。马丁经常驾驶特制赛车在白金汉郡阿斯顿·克林顿(AstonClinton)附近的阿斯顿山(AstonHill)比赛。1914年,马丁在阿斯顿山爬山赛中夺冠,为纪念这个成功的开始,两人把密谋已久创立的独立汽车品牌,取名为“阿斯顿·马丁”——前一半是他们成功的福地,后一半是引领成功的那个人。

  1915年,马丁在一副1908年Isotta-Fraschini底盘之上植入一部4缸Coventry-Simplex发动机,第一部阿斯顿·马丁汽车正式诞生。他们购入位于伦敦切尔西区肯辛顿的汉尼克马厩(HennikerMews)的厂房作为大展拳脚的根据地。不过,两人的远大抱负很快就被迫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丁和班福德分别弃商参军,所有设备全部转售予索普威斯航空(SopwithAviation)。

  战后,两人在肯辛顿的阿宾登(Abingdon)路卷土重来,但班福德于1920年中途撤股退出,两人从此分道扬镳。两年之后,为了迎战是年的法国大奖赛,马丁专门制造了3部赛车,以16气门、双凸轮轴等当年的先进技术武装到牙齿,此后更在布鲁克兰斯(Brooklands)一举打破世界速度和耐力记录。战绩无疑是彪炳的,但这无法改变公司在商业经营上的失败现实,至公司1924年破产,长、短底盘两个规格的单一车型一共只有大约55部阿斯顿·马丁被售出。易手后的公司在1年后再次破产,工厂于1926年关闭,灵魂创始人莱昂内尔·马丁黯然离去。

  几度生死

  工厂关闭同年,另外两名对进军汽车产业摩拳擦掌的比尔·伦威克(BillRenwick)和奥古斯都·贝尔泰利(AugustusBertelli),联合此前已接管公司的查恩伍德(Charnwood)夫人,全面接管并控制了Bamford&Martin公司和阿斯顿·马丁品牌,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阿斯顿·马丁汽车有限公司。由此,尽管公司经营权和产权几度易手,但其实体一直存续至今。

  在此之前,伦威克和贝尔泰利早已是合作多年的拍档,基于伦威克的专利燃烧室设计,他们成功开发了一部顶置凸轮轴新型发动机,最初不过是打算扮演发动机供应商的角色向其它汽车生产商兜售。但听说阿斯顿·马丁已经停产关闭的消息,他们马上意识到,“借壳”入主阿斯顿·马丁,无疑是他们一跃成为一线汽车厂商的天赐跳板。

  从1926年到1937年间,伦威克一人兼任了阿斯顿·马丁的技术总监和设计师,他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兼任厂队车手的车厂老板。正因其对公司的全面掌控,身兼多项要职的他,其个人意志也深刻影响了公司的经营和产品策略。彼时,阿斯顿·马丁旗下产品绝大多数是敞篷双座跑车,另有不少专用赛车,毫无疑问,伦威克是继创始人莱昂纳尔·马丁之后,另一个为阿斯顿·马丁烙下赛车烙印的灵魂人物。

  也正是在这期间,阿斯顿·马丁开始在跑车生产及其在工程设计上逐渐声名远播。1928年,阿斯顿·马丁历史上首次出战勒芒24小时耐力赛,并从此与这项以考验车辆的速度和耐久性闻名的经典大赛结下不解之缘。1933年,阿斯顿·马丁1?LitreLeMans,代号“LM”的厂队赛车横扫同级对手,成为当时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赛车,即便在另一个强手如云的经典赛事千里大赛(MilleMiglia)史中,它也刻下了自己响亮的名字。

  当然,汽车发展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小众产品和热衷赛车对一个车厂来说是个危险的组合,财政危机的出现不过是时间问题。1932年,经营困境再次扼紧了阿斯顿·马丁的咽喉,所幸一名叫L·普里多·布伦(L·PrideauxBrune)的“财神爷”挺身而出,解救了这个老大难。也许因财力不敷,1年后公司再次转手,新主阿瑟·萨瑟兰(ArthurSutherland)爵士痛定思痛,砍掉赛车事业,公司的策略重点重归公路跑车。

  1937年,阿斯顿·马丁的公路跑车产量录得了140部的战前最高记录。1939年,公司历史上最革命性的设计——Atom诞生。这部前瞻性原型车采用了在当时堪称划时代的铝合金蒙皮空间框架车身底盘结构和独立悬挂系统,再次亮出了阿斯顿·马丁在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底气。只可惜历史没有给阿斯顿·马丁太多机会,Atom发布的同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公司“民转军”为飞机零部件生产商。这时,阿斯顿·马丁的历史产量才刚过700部。

  “DB”之由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一家名为“大卫·布朗有限公司”的企业全面收购了阿斯顿·马丁,后者迎来了其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发展时期。顾名思义,这家公司为大实业家大卫·布朗(DavidBrown)爵士拥有,除了扮演阿斯顿·马丁的“战后救主”之外,他还拥有造船厂、拖拉机厂、农场、赛马……总而言之,非常有钱。购入阿斯顿·马丁之后一年,因觊觎那台由W·O·宾利设计的2.6升发动机,他再次出手购入拉贡达品牌,并将两者资产整合为一,工厂搬迁至米德尔塞克斯(Middlesex)的费尔特姆(Feltham)。在他的亲自管理经营之下,以他的名字缩写命名的DB系列车型从此诞生,阿斯顿·马丁也开始了横扫全球各项赛事的征程。

  征伐勒芒

  DB2是该家族的首款产品,在布朗收购公司的同年开始投产。早期制造的第一批DB2,严格来说其实是基于Atom的结构设计的原型车,搭载由W·O·宾利设计的2.6升双顶置凸轮轴直列6缸发动机,主要用于出赛:第1部出战1949年的勒芒大赛,第2、3、4部则出战次年赛事并包揽同组的头两名,以及第三年的同组别三甲。

  算上此前DB2在千里大赛、斯帕24小时耐力赛等赛事的精彩表现,阿斯顿·马丁在赛道上收获的巨大成功令大卫·布朗相信,赛场才是自己公司的最佳公关和宣传战线。1954年,阿斯顿·马丁工厂搬迁至纽波特·帕格内尔(NewportPagnell),DB2/4、DBR1、DBMKIII及DB4等在赛车史上赫赫有名的车型相继诞生,DBR1更因赢得1959年纽博格林1000公里赛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稳坐世界跑车锦标赛头把交椅……所有这些知名战都如大卫·布朗所愿,将阿斯顿·马丁的威名从赛道远扬至客户心中。

  1958年,继DB2/4之后,阿斯顿·马丁再次携手CarrozzeriaTouring推出DB4,这家位于米兰的著名独立车身工厂承继Atom的先进轻量化设计理念并将其融入典雅的欧陆风格的双门GT车身设计之中,以其招牌的“Superleggera”(意语“超级轻”)铭牌浓缩总结,并将其置于DB4车身之上。到了1963年,这一车型的生命周期已近尾声,换代被提上日程,于是,我们今天的主角——DB5,应运而生。

  DB5之魅

  如果一定要给阿斯顿·马丁的历史断代,大致上以大卫·布朗时期为界,在其之前,是以敞篷双座跑车为主的“古典”时期,发展到大卫·布朗时期(也可以说是DB时期),阿斯顿·马丁的产品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并在勒芒或千里大赛这类经典赛事的历练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GT产品体系,DB2/4、DB4、DB5、DB6、DBS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直至后来的V8Vantage和Virage引出DB7、Vanquish(当然是指老款),阿斯顿·马丁才算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

  用现在的标准看,DB5不是一部超级快的车。得益于Superleggera超轻量化车身设计,总重不过1468kg,极速可达230km/h,0-96km/h加速耗时刚过7秒;DB5也不是一部超级舒服的车,TopGear的克拉森曾吐槽过,M夫人在最新一集的《天幕危机》里,甚至连逃难时都不忘就此吐上一槽,被唠叨烦了的邦德还威胁要把她弹射出去。然而,在无数人心目当中,DB5是阿斯顿·马丁史上最优美的汽车。

  它脱胎于DB4,虽然外观上的改变一般人很难明辨一二,但在发动机盖之下,进行了大量的进阶强化却可于纸面数字上见分晓:由大卫·布朗时期老臣子塔达科·马列克(TadekMarek)设计的3670cc双顶置凸轮轴直列6缸被扩容至3995cc,功率输出由240hp提升至282hp,采用了来自DB4Vantage(强化版DB4)的三SU化油器,以及一套全同步齿合ZF5挡变速器。取自DB4GT的格林式双活塞碟刹和15英寸轮圈也成为了DB5的标配,电动车窗也不在话下,强化版的DB5Vantage更配备了三韦伯式化油器和全新曲轴以提升性能表现。

  如果你问,DB5的品质和价值之中,最核心而又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会坦白地告诉你,不是性能,因为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勒芒赛道上被剥得只剩钢管蒙皮和机械满布油污的赛车;不是舒适性,因为它也不是像轮船一样慢悠悠游弋的陆地行宫。它不是一切现在看来“实用”的东西,而恰恰是当年它打动007的东西——腔调。而一切看起来有腔调、成体统的东西,都需要全方位多维度的折衷和克制。

  腔调何来?

  腔调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有的,更不是谁都能有的。在阿斯顿·马丁的头90个年头里,它的历史总产量不足1万5千部,这个数字甚至不足国内一款热销车型的月销量。而DB5单一型号的历史总产量,更是只有1023部。深厚的历史和传统积淀、辉煌的赛道战绩、引领时代的工程设计优雅精致的完美造型,以及百年手工精制工艺,阿斯顿·马丁完全够得上任何严苛的奢侈品标准——这种在每一个方面都堪称无懈可击的优雅与奢华,正是它能成为007身份标志的核心因素。

  像一只猫科动物,DB5之美并非源自横蛮的肌肉或凶残的个性,一个蓝血贵族的所有体面,往往就系于方寸之度。而在视觉画面上,这种克制和分寸,则体现在整体比例的和谐和细节刻画的精致,前者流露气度与风雅,后者彰显尊贵与华美。从DB4到DB5,坚状平直的腰线是不变的视觉纲领,自风挡上缘直掠向尾部的舒缓弧线,则为视觉画面平添一份柔美与风韵。如果你实在无法区分,不妨仔细对比其纵切面的头尾两部,前者头尾陡峭挺立,后者头尾则相对平缓后掠。

  进入座舱,那种充满老牌贵族气息的腔调似乎更显得扑面而来,但全无老旧陈腐之气。亮银色的金属饰件在油黑发亮的皮革衬托下显得愈发精致闪烁,暗纹木饰并不抢眼,与座舱的冷峻氛围搭配得宜,稳重而不失格调。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风化,座椅皮革已见裂纹,但摩擦较小的区域依然显得柔润细腻不失光彩。

  座驾的选择事关英国贵族的排场和体面,门当户对是最基本的要求,MG、罗孚、MINI这些自然都不合格,这一条一下就刷掉了90%的选项。此外更要匹配车主的气质,诸如劳斯莱斯,排场和气场都有了,可过分迂腐,自然不搭配一个风度翩翩的钻石王老五形象。当然还有实际用途,一份拥有杀人执照的工作,意味着为大英出生入死,高性能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好了,邦德还剩下什么选择?宾利已沦为劳斯莱斯的附庸,捷豹的产量稍高不够矜贵……

  007应该开什么车这个问题,事关大英脸面。也许在G·吉布森博士心里进行过无数次逻辑推演,也许,伊恩·弗莱明自己也曾仔细推敲。《金手指》电影的制作人遭到冷遇后还考虑过捷豹甚至简森(Jensen),但拍桌子摔板凳之后仍不得不回到跟傲慢而无知的阿斯顿·马丁高管漫长的讨价还价中来。几经羞辱与周折,当然最后他们还是成功了,要到一部厂方开发DB5时留下的原型车。

  天价明星

  1964年,购买一部全新的标准的5挡手动版DB5,含税价需要耗费4247英镑,折合2012年的86850美元,不过那是50年前的价格。现在一部普通的DB5,估价一般在24万至27万英镑之间,但这仍不过是小菜,骇人听闻的还在后头——2010年,一部邦德座驾DB5曾拍出461万美元的天价,而另一部邦德座驾DB5在2013年2月的叫价高达470万美元。自己掰掰手指,有限的几部DB5,一共在邦德系列电影中出演过6次,余下那些,恐怕只会高出上述数字,问题只是高出多少罢了。

  第一次是《金手指》,文戏用的是那部DB5原型车,特技动作场面用的是另一部标准版DB5。为宣传电影,这两部车后来被送往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展出,后被售出,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启了邦德DB5拍卖记录的水涨船高之路。这也就无怪乎我们在广州沙面的路边拍摄时,厂家市场部姑娘的表情由皱眉转脸黑,最后几近崩溃地扬言收车停拍。

  对于这些价值连城的邦德座驾DB5,有好事者专门作了跟踪整理,其中那部在《金手指》首登007电影银幕的底盘编号为DP/216/1的原型车,后来被阿斯顿·马丁拆除武器装备后售出,到199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车主手中离奇被盗,从此人间蒸发。然后是1965年的《霹雳弹》,注册车牌号为BMT216A。在1995年的《黄金眼》里牌号为BMT214A的,还曾在1997年的《明日帝国》中再现,在1999年的《黑日危机》也客串了一把,可惜最后被剪辑掉了。当然在更近期的《皇家赌场》中,你也许还记得那部巴哈马牌照的左舵DB5。最后,便是在《天幕危机》中被打成筛子壮烈捐躯的BMT216A——根据牌号,也许也是我们眼前据说由英国总部远道来华的这一部。可是谁知道呢,“套牌”这种事,在英国怎样我不知道,但在中国可不新鲜。

  有人也许会说,所谓“腔调”说了半天,归根结底不就是个“装”吗?我想说,此言差矣。让我把话说得再白一些:那部又是机关枪又是弹射座椅的DB5,和邦德的激光切割欧米茄手表或按钮笔炸弹一样,早已脱离了“汽车”、“手表”或“笔”的范畴,升华到了综合特种作战兵器的高精尖国防科技层面。本质上,它更像是让大男孩们做一个拯救世界惩恶除奸的英雄梦的造梦机器。男人还有童梦,这个世界才不至于净是算计和阴谋那般无趣可憎。

  你更无法质疑的是,邦德——具体来说是塑造邦德的这些幕后大脑们的审美和智慧,在他们的妙手里,DB5其实更像是MI-6特工007的戏服,文能乔装成贵族子弟泡个妞套情报,武能大战坏蛋拯救世界,要承载这如上古神兵般的魔力,纯靠装大概真的不行。

  拍这种玩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电影其实关口就在合理,而至少从DB5如今的天文数字的身价来看,DB5作为007的首席座驾来说,恐怕已经出离“合理”了。说到这里,谁成就了谁这个问题,我已经越来越糊涂了。

  栏目主持:李峯 摄影:文靖、阿斯顿·马丁 设计:黄思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