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鉴不易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时间,效率,中国汽车,镜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11 16:31
20年,是一个时间尺度,提醒我们过去了的时间,和我们用它做了什么。
我不准备在这里忆苦思甜,感怀改革开放,历数2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历史瞬间,又或者对中国汽车社会沧桑巨变作一番宏大叙事。因为,从“70码”到“我爸是李刚”,从郭美美炫富到深圳5·26,再到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或拥堵……无论你是否留心在意,汽车已经不可逆地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诸多议题的关键或要素。似乎传统的中国社会和人,从未与一种“工具”,发展出如此盘根错节、爱恨纠缠的复杂关系。
当“效率”一词,在中国社会如此频繁地被反复强调的今天,所有人都已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到了以汽车和电脑为标志的现代化浪潮之中,再难回到“鸡犬相闻”的桃花源——轮上的中国,此刻就在我们眼前。
用历史观照现实,是根植于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思想习惯。《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中记载了一个几乎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魏征病逝,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如果问,《汽车导报》杂志以此20年尺度量度中国的汽车工业及社会发展进程,其中具体做了什么,不胜累牍——但我想,终其根本,无非做一面镜子而已。
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第一次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出指引和规范。同年,《汽车导报》杂志诞生,围绕“汽车”这一具体话题,选取“中国”的视角和语境,我们也开始了致力于观察、提问、思考、解读这个四轮中国,及其所处的当代世界的岁月征程。
记得当年曾有业界大佬喊出了中国汽车要“耐住寂寞二十年”的口号,但最后看来谁都没有忍住,中国汽车保有量从1994年的900万辆,发展到今天的1.37亿辆。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止一次地感觉到,这个汽车中国尽管体量巨硕、规模庞大,但仍远未成熟。
那么,“市场换技术”成功了吗?目前仍在争论,退而求其次,当年中国汽车的“轻研发重营销”是否如故?“自主创新”是否经得起推敲甚至拷问?“弯道超车”到底怎么超?恐怕也有商榷空间……
单凭眼前我们马路上的各种乱象,我几乎就忍不住要悲观地下结论——我们的汽车文明,仍处于一种类似前现代社会的蒙昧蛮荒之中。20年来,《汽车导报》一直致力于传播关于汽车与驾驶的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对小到一部新车、大到一个重大公众事件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声与提问,所秉持的信念,无非就是浪漫地想当然——如果多一个人看到正确的、有营养的、有趣的汽车或驾驶内容,便自然少一个人堕入无知和虚妄;少一个马路杀手或马路“被杀”手,便多一个完整的和睦家庭。
小小的自以为是的使命感里,固然有一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自我欣赏和催眠。但这20年来,《汽车导报》并没有在意谁会拿我们“蘸酱吃”。中国古代士子,终身理想无非“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给皇帝做“镜子”。我们终究身无所长,只知道一些关于汽车和驾驶的“奇技淫巧”。但我们相信,若能做好中国汽车社会的这面镜子,《汽车导报》还能把这个国家驶向的前路,照得再亮一些。
文>李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