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骑士——蓝旗亚Delta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蓝旗亚,Delta,战神,拉力赛
  • 发布时间:2014-04-14 09:27

  若论血统出身,代号Type 831的蓝旗亚Delta也许未及前辈Stratos尊贵,但承后者统御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拉力锦标赛(WRC)的余威,前者以46次分站冠军的战绩雄霸车型冠军纪录榜首至今。1987-1992年间的“六冠王”,更强而有力地巩固了蓝旗亚在拉力赛史上的王者地位,即便息赛多年,累计10冠的蓝旗亚至今仍位居WRC制造商年度总冠军纪录榜首。以今日赛车运动竞争之激烈,这一纪录几乎可谓旷古而烁今。

  锻铁成钢 蓝旗亚Delta的“战神”养成记

  本来名不见经传的紧凑级家庭车Delta,并非Stratos这样的天生战神。它如何进化为拉力赛道上的永恒传奇,幕后确有一段不断升级“打补丁”的故事。与此几乎同步的,便是拉力赛史以先进技术驱动赛事比拼的全面竞争大时代的降临。

  1978年,一部名叫“Ritmo”的小型家用轿车,在都灵车展首展面世。由鼎鼎大名的博通(Stile Bertone)设计,由菲亚特出品,Ritmo甫诞生便以独特的造型在欧洲引起关注。贴牌菲亚特及西雅特,除意大利外,它还在英国、西班牙、北美、埃及等全球各地以不同名称销售。不用说,这显然又是一部面向普罗大众的“买菜车”。

  “蓝袍”加身

  次年,由世界知名汽车设计大师吉奥盖托·乔治亚罗(Giorgetto Giugiaro)执笔改型,菲亚特集团将原属低端细分市场的Ritmo导入蓝旗亚,按照品牌以希腊字母命名车型的传统,新车得名“Delta”,代号Type 831。

  初期推出1302cc 75hp和1498cc 85hp动力版本,匹配5速手动变速器。稍后,伴随多种动力源的补充,自动变速器成为选配。面世第二年,这部被认为欧洲同级中最具现代感造型的车型获选为1980年的欧洲年度车型。

  1980至1982年间,刚刚出炉的Delta便由萨博引入瑞典,在贴牌“萨博-蓝旗亚”、瑞典人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不靠谱的意大利人解决了诸多可靠性问题。

  更名为“600”之外,瑞典人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不靠谱的意大利人解决了诸多可靠性问题。1983年,104hp的1585cc自然吸气及128hp的涡轮增压动力配置同时推出,这部嫁接到传统赛车豪门蓝旗亚的菲亚特才开始有了些许“血性”——悬挂象征高性能版本的红色小飞象标志的1.6 HF Turbo极速可达195km/h,1985年推出的改进调校版本则进一步提升至138hp,极速可达203km/h,静止至百公里时速只需8.7秒。

  当然,若谈到Delta日后成为一代名车的根本原因,还必须重回其诞生和崛起的初始场景。

  赛例搅局

  1982年,国际汽联(FIA)推出了新的B组(Group B)赛例,这一堪称史上对赛车规格限制最少的赛例,培育了奥迪Quattro S1、标致205 T16等一系列在拉力史上最快、最强、最尖端的经典赛车,拉力赛车由此迎来黄金年代。

  在此背景下,蓝旗亚特委托Abarth捉刀设计建造了中置发动机新型赛车037。1982年首次参赛,037幸不辱命,次年便赢取了继Stratos后久违的WRC年度总冠军(037也是史上最后一部后轮驱动的WRC冠军车)。是年前后,占尽改例便宜的奥迪Quattro以黑马之势夺取了两届总冠军,激烈的竞争之下蓝旗亚深感不进则退。1985年,采用四轮驱动、中置发动机、管式轻量车身的Delta S4横空出世。首年斩获车队年度季军,次年再进一阶至亚军。与037并肩作战的两年间,WRC年度总冠军连续被标致205 T16囊括。从1987年起,性能强悍的B组赛车因引发了诸多严重意外而遭撤销,原先气势如虹者如奥迪、标致等,纷纷因改例变局无所适从、应对失据。

  时也命也,这边厢的蓝旗亚却因此得利,因其早已具备了优越的应变资本:利用源自量产高性能版Delta HF Turbo的1.6 L发动机为母本,匹配已在Delta S4身上充分磨练的四轮驱动系统,蓝旗亚以异军姿态杀出。新赛车Delta Group A以不俗的综合性能和敌无我有的时间差优势在1987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由此拉开了“六冠王”、46夺分站冠军、4夺车手年度总冠军的称霸序幕。

  什么是B组赛例

  1982年,FIA颁布了针对旗下所有汽车运动赛事的全新赛车级别分组规范。本质上,B组其实是此前4组(Group 4)和5组(Group 5)的统合。与A组赛车的多项严格限制不同,新的B组规格延续了原5组的精神,对赛车的技术、设计及产量仅作最少的规限——比如产量,仅要求年产达到200辆。在B组内部,还依据赛车的排量、车重、轮距指标有更细分的级别,赛车可在所在级别的整备质量下限上,采用新材料作最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更可通过增压技术和调校压榨出最强大的动力。车队还可完全按照比赛的实际需要和目标特别设计赛车,由此WRC也迎来了最疯狂而精彩的“全武行”年代。但此后一系列严重乃至致命意外陆续发生,1986年后FIA撤销了该组别,B组作为拉力赛事顶级组别的地位由A组取代,传奇的拉力赛黄金年代正式成为历史。

  文>李峯

  拉力之魂燃与灭 蓝旗亚Delta进化谱

  Delta的江湖威名出自WRC赛场上沙石泥泞的经久磨砺淬炼。在拉力之魂燃烧炙旺的B组时代,本是为了迎合赛例的产量要求,却将它的拉力热血与基因播撒到了民间。若无B组时代磨练及其后的变局,Delta未必能成就独霸WRC的传奇;若无最后的燃烧发亮,那个传奇蓝旗亚,大概就和如今已名存实亡的“傀儡”蓝旗亚一样,更早定格在尘封的历史里。

  赛车型号:

  1985 年 Delta S4

  虽然名叫“Delta”,其实也是和标致205 T16一样,力图最大极限地利用B组赛例的特制赛车。本为取代末代后驱WRC冠军车037开发,管式框架、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中置发动机和四轮驱动等“硬菜”组成的性能盛宴,仅重890kg。采用机械涡轮双增压DOHC直列4缸1759cc发动机的出厂最大功率已达480hp,调校后可升至560hp。1985年蓝旗亚工程师在极端条件下测试该发动机,在5bar增压值下曾录得1000hp左右的骇人记录。

  标准型号:

  Delta 1.1、1.3、1.5、1.6、1.6GT、1.6GT.i.e.

  高性能型号:

  1984年 Delta 1.6 HF Turbo

  1986年 Delta HF 4WD

  1987年 Delta HF Integrale 8v

  “8v”代表8气门,对HF 4WD的系列进阶改进的成果,其中包括换装大型GarrettT3涡轮增压器,峰值输出和扭矩力分别达到182hp和304Nm,6.6秒破百。

  1989年 Delta HF integrale 16V

  改进不止增加一倍气门,成果是最大功率提升至197hp、扭矩略降至298Nm,破百耗时压缩至5.5秒。

  1991 年 Delta HF integrale Evolution Ⅰ

  比三菱”LanEvo”早一年的“Evo”,秉承此前不断细化研磨、深度挖掘的渐进式强化开发模式,其外观的最大变化是轮距及沙板更宽。动力再提升至207hp,扭矩300Nm。同时也是最后一部为厂队出战的Delta。

  1993年 Delta HF integrale Evolution Ⅱ

  峰值性能表现分别小幅提升至212hp和314Nm,它是Delta传奇在街道上的绝响。因为告别赛坛后,此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Delta又被打回了“买菜车”的原形。

  赛车型号:

  1987年 Delta Group A

  遭遇B组撤销变局之后,基于民用高性能版HF 4WD、依据A组赛例深度改造的专用拉力赛车,是以连续6年6冠、46分站桂冠和4度车手冠军的旷古烁今战绩成就蓝旗亚拉力传奇的功臣。它的故事,将在下面细细道来。

  文>李峯

  黄袍加身 蓝旗亚Delta成王战记

  1986年B组撤销的变局,客观上使诸多强大对手陷入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而蓝旗亚Delta就此顺势展开霸业,依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

  百多年峥嵘岁月里,蓝旗亚在各类赛车领域,均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及历史传统。很大程度上,它在商业经营上的失败,与其在赛车事业上金山银海的投入有直接关系。1969年,再度陷入巨额亏损的蓝旗亚接受了菲亚特集团的收编。此时适逢WRC及其前身正酝酿联合组建全球范围的统一拉力赛事。除1973年首届(该届是否首届,WRC目前仍有争议)WRC年度冠军由雷诺Alpine110夺得外,此后的3届年度冠军均被专为攻略这项赛事设计开发的“Purpose-built”赛车蓝旗亚Stratos HF囊括。若非当时未设车手冠军,该项大奖大概也难逃蓝旗亚的魔掌(详见《汽车导报》2013年5月刊《经典车》栏目)。

  B组风云

  从Stratos到037再到Delta,WRC最早期的霸主蓝旗亚以10冠的彪炳战绩将自己的旗轮盾牌永镌于拉力史卷,这一热血征程更几乎可以说同步于拉力赛史的发展,奠定了这项赛事的游戏规则——比如“Purpose-built”特制原型赛车的潮流,进而深刻影响了后世拉力赛车的开发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Stratos的巨大竞争优势的示范作用,引导各大强势厂队祭出各自的“大杀器”,将WRC的战争进行全面的升级。有见及此,FIA在1982年推出全新的赛车分组体系,性能最强的拉力赛顶级组别——B组及其赛车规格应运而生。

  在新的分组体系中,N组(量产车)、A组(改装量产车)和B组(改装赛车)分别与业余车队、独立车队,以及具备强大技术研发及赛事投入实力的厂队对应。N组保持群众参与,A组满足为数最多的专业独立车队的实际条件和低竞技门槛。而B组则可视作解除了桎梏枷锁后的厂队技术实力和竞技水平的撒欢竞技场。

  另一边厢,尽管FISA(FIA下属原赛车运动监管部门的旧称)早在1979年就已解禁了四轮驱动技术在赛事中的应用,但厂商普遍认为额外增加的重量和更复杂机械所带来的可靠性隐患,令4WD所带来的优势可能得不偿失。

  第一个尝到甜头的是奥迪。自1980年它的涡轮增压Quattro赛车率先引入四轮驱动,很快便分别收获了1982年和1984年的总冠军。夹缝中的1983年桂冠,则由蓝旗亚037斩获。

  终极神兵

  此时的拉力世界已是B组为尊的黄金年代。从新主旧王的交替夺冠不难看出,同为特别设计建造的专用拉力赛车,两者性能优势或特点各有千秋:前置发动机四轮驱动的Quattro因四驱优势在复杂多变的路面上拥有更佳的持续抓地力和牵引效率,而采用与Stratos类似的MR布局的037则因中置发动机设计拥有更理想的车身重量分配。笼统而言,前者松软路面占优,后者柏油路面更强。

  既已找到软肋,蓝旗亚立即对症下药,将两者互补优势合二为一,1985年推出了代号SE038的Delta S4 Group B赛车。此后与037同场对抗诸多强手的两年间,Delta S4似乎很快进入了状态:首年居第三,次年进至第二,连续两年惜败于头名标致205 T16——另一部采用与Delta S4十分相似结构布局的经典B组赛车。

  变局再生

  成王霸业,往往离不开时势造就的历史机遇。对蓝旗亚和Delta而言,FIA在引入新的赛车分组体系后仅仅5年,便又取消了短命的B组,这就是历史机遇。

  B组的短短5年堪称整个拉力赛史上最精彩的黄金年代——无数经典赛车在期间扎堆面世,激烈的竞争也留下传奇无数;也是最疯狂的黄金年代——试想,改例前1981年的冠军车马力不过250 hp,5年后的B组末年至少有两部赛车马力已超过500 hp——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整备质量最多一吨出头的特别建造赛车。一连串事故也伴随而来,赛车的疯狂速度和不可控的观众人群构成了赛事最主要的安全隐患。在1986年法国站Tour de Corse亨利·托伊沃宁(Henri Toivonen)和领航员塞尔吉奥·克莱斯托(Sergio Cresto)意外身亡后,FIA突然叫停并撤销了B组及其赛车规格,A组顺理成章递补为拉力赛顶级组别。而性能强大到可怕的众多传奇B组赛车,自此再无好勇斗狠的战场。

  一时之间,包括两大黑马奥迪和标致在内的诸多B强手措手不及。因为根据A组赛例,参赛车型在过去一年的最低产量为2500部,且该车型系列的整体年产量不得低于25000部(例如斯巴鲁Impreza WRX之于Impreza)。这一规定直接导致除蓝旗亚外所有参赛厂商都找不到一款合规参赛车辆。

  东挪西凑,各家总算拼出1987年WRC的出阵名单:动力孱弱的有如马自达323 或福特Sierra XR4x4;动力不弱却是后驱的有如福特Sierra Cosworth或宝马M3;前驱的则有欧宝Kadett GSi和雷诺11 Turbo……比较一年前B组声势之壮盛,这张阵容表不可不谓寒酸。

  补丁塑传奇

  但是,即便是利用潜质已相当可观的Delta HF 4WD为蓝本开发A组赛车,也有不少先天缺陷:轮拱内部空间太局促,轮胎、制动器尺寸以及悬挂行程因而受限。其中一项此后多年多版“Evolution”改进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则是其紧凑车身空间和横向发动机布局对关键零部件维修造成的诸多不便。但即便这样,当其在开战前夜以Delta Group A的新身份摆开阵势时,其问鼎的实力,在蓝旗亚车队内部也几乎没人怀疑。

  尽管本身条件不尽完美,但时势已造就了良好局面,下面的故事如同无趣的史书,无非就是斩将夺旗罢了。伴随着几乎每次夺魁,就是一次对车辆的全面升级强化,因此我们后来看到了一连串的强化版、再强化版、再三强化版、再四……

  1991年,FIA再次补充赛例,允许年产不低于5000部的车型以每年不低于500部的产量推出“Evolution”版本(代表如宝马M3Sport Evo、奔驰W201 Evo、日产SkylineGT-R NISMO等)及其赛车参赛。于是我们迎来以“Evo”强调血统出身和区别车型迭代关系的汽车世界观——这其实很像今天互联网时代的IT产品——永远在“Beta”“测试版”,永远在V几点几、几点几点几,永远在强化和完善,却似乎永远都不见得有终极的“官方正式版”。

  也许,这才是强者为强的终极奥义。

  文>李峯

  主持>李峯 摄影>蓝旗亚 设计>韩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