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工具性,人文性,注重统一
  • 发布时间:2014-08-21 12:51

  ——由教学大赛引发的思考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注重统一

  我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大赛如期举行,其中一位参赛老师讲授的是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评委老师在对这堂课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老师认为参赛老师这堂课教学重点的定位太过注重人文教育,而忽略了语文工具课的特点,好像是一堂变相的思想品德课。

  这一意见的提出不禁引发笔者的深思:中职语文教学究竟更应该注重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化?多年的教学经验,再结合对中职院校这个特殊群体的认知和分析,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能。

  一、生源现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工具性

  1.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薄弱

  众所周知,目前中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败者,而且他们中一大部分来自农村,所以,多数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朗读课文磕磕巴巴、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言不达意;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修辞语法、诗词名句在他们的知识文库里几乎为零,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面对这样的生源现状,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不注重工具性,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会是语文知识的半文盲、语文能力的低能儿,这与现代社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是差之千里的。试想一下,一个不会与客户交流沟通的汽车维修工;一个不会写规范工作报告的测量工、试验工;一个错别字连篇的广告设计员……将怎么开展工作。

  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具备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所以,中职院校目前的生源现状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继续注重工具性,以弥补学生语文知识的缺欠,这样才能培养出当下合格且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劳动者。

  二、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决定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群体,学生是否有成熟的思想,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将直接影响小到他个人及企业的生存发展,大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

  前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人文教育缺失的一个典型例证,临刑前他曾自言:“后悔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生活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教会了学生“如何而生”,却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贫乏,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互相攀比,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所吞没。可见,加强人文教育,须臾不可或缺。语文课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许多优秀篇目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材料。

  如我们通过教学《项链》,使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观有了重新的审视;通过教学《信客》,使学生从信客身上体会到真正的职业道德那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恪尽职守;通过教学《中国,水的困惑》,使学生懂得了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语文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对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

  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方法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20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的“格物知致”,就是说的语言的工具性,说的“修齐治平”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文化性,也就是人文的属性。结合我们职校的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以下三个“重视”做起。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我们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在教学每一课时都要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比如,在教学《信客》一文时,笔者就将掌握生字词和优美的句段理解、修辞格的运用都列为教学重点。通过首次阅读课文,及时发现学生有不少读错或读不准的字,如唏嘘(xīxū)、噩(è)耗、呵(hē)斥、诘(jié)问、伎俩(jì liǎng)、颠沛(pèi)、吊唁(yàn);成语填空:长途(跋)涉、贫困(潦)倒、鸡零狗(碎)、低(眉)顺(眼)、生死(祸)福、咬牙(切)齿等及时列出共同解决。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己读课文要细心认真的习惯。还比如,引导学生领会写得好的句段:“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街都认识他。”分析这句话用的修辞格,品味这句话的内涵。所用修辞格为借代,其内涵,表现了老信客从事信客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充满艰辛,这句话开启了我们对信客如何常年奔波艰辛工作的想象之门。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弥补了学生修辞格掌握不好的不足,也教会学生如何去品读玩味文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提升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一节课45分钟很难坚持听下来,听课经常走神,老师及同学讲了什么往往听不进去,或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是理解不了说话者的意思,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尽可能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改进教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收教学信息,比如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就一改过去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传统讲法,(事实上,教师让学生先读课文,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许多学生是没耐心读下来的)而是先让学生看根据《项链》拍摄的微电影,学生通过看电影了解故事情节,没看明白的地方再让他们阅读课文,这样既了解了故事情节,又激发了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复述故事,赏析人物,理解主题,最后,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演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和展示。除了在教学优秀篇目时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考虑到学生即将就业的现实,我们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口语训练课、诗文诵读课、实用文写作练习课,以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真正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写作,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充分体现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

  3.重视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用传统文化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情趣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一个老父的背影,一片洒满月光的荷塘,一条长长的雨巷,一片不忍带走的云彩,无不包含着动人的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学生可以感受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例如,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针对三人的不同志向,孔子并没有单纯地评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点拨、开导、激发和认同的手段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这不正是人性化教学的典范吗?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品德。

  如: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平凡人身上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更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信客》一文中信客的忍辱负重,宽厚善良,无私奉献、诚信敬业都是我们当今社会一些人身上缺失的品质。

  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努力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震撼、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变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强大动力,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以此为基础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感同身受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用心灵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让语文发挥最大效能,才能让语文与生命共舞。

  文/杜俊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