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成:“会计指数”将用于宏观决策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会计指数,会计,王化成
  • 发布时间:2014-12-16 12:03

  日前,“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首期入选者,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化成在活动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讲座中,王化成以“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运行”为题,结合“会计指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将微观层面上的会计信息用于宏观经济评价的可行措施。

  本次活动由中国会计学会、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承办。

  成果:“会计指数”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王化成在讲座中着力探讨了将微观层面上的会计信息用于宏观经济评价的可行措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作为新一代会计名家,王化成不仅入选财政部2013年打造的首批“会计名家培养工程”,还入选了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从2010年5月份起,王化成主持财政部立项的“会计指数编制”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并于2013年8月1日出版了《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编制结果与分析》一书。该研究结果对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企业部门战略规划和经营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王化成表示,在宏观经济数据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下,会计研究者或许可以通过查有实据的会计信息来提炼能够揭示行业或产业发展趋势的“会计指数”,进一步挖掘会计信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反映职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这一理念,王化成介绍了宏观层面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中观层面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投资价值指数”等三个层面的会计指数,并结合实际测算结果举例说明了这三个层面的会计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会计指数是以要素分配理论为依据,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工具,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用以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的一套指数体系。包括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行业评价会计指数和企业投资价值指数。

  “会计指数是利用会计信息编的,是利用已有的企业会计报表,全部的数据都是取自会计报表,利用会计信息编制的,是用以反映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套指数。”他表示,“通过会计指数的研究,我们可以借助会计指数看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它是一个新东西,它可能还不太成熟。”

  他特别指出,“我们构建的会计指数体系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指数叫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这个指数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第二个指数叫行业评价会计指数,这个主要反映某一个行业的运行状况,或者某一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它处在一个什么地位;第三个叫企业投资价值指数,主要看这个企业有没有长期投资价值,它是微观的。三个指数对应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

  王化成表示,“会计指数”的发布将由财政部来决定。财政部比较谨慎,准备成熟后再发布。

  缘起:让会计指数成为反映经济的“指南针”与“晴雨表”

  财政部会计司表示,开展会计指数研究,是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会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而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该如何让会计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及时、形象、有效、科学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呢?

  2009年6月,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现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王军提出,应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研究出一个或者一套权威的会计指数,以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使之成为指导微观经济的“指南针”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提升会计工作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与影响。

  此后,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会计指数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并将会计指数研究作为财政部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会计学会对课题进展进行跟踪管理。

  随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承担了该项课题的研究任务,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总会计师王国墚和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联合主持了课题的研究工作,两单位先后有二十多人参与实质性研究。

  在此期间,中国会计学会多次举办了会计指数研究的座谈会、研讨会。“课题组要力争开发出‘立得住、叫得响’的会计指数,为反映经济运行趋势、进行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服务。”2011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前会长金莲淑在中国会计学会分会及全国性专业会计学会2011年工作会议上表示。她相信,“与其他类似行业指数相比,会计指数一定有很大的潜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支晓强认为,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需要把宏观和微观会计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类似会计指数等有针对性的举措。

  经过课题组的不懈努力、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的反复研讨、实务界和宏观管理部门的多次指导,会计指数核心指标———价值创造效率的科学性、实用性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王军在2012年会计管理工作会上就指出,“具有前沿性和开创性的会计指数研究成果已呼之欲出”。

  此后,财政部会计司指出,2013年,将完善会计指数研究,构建科学的会计指数体系,做好指数的试发布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2013年,课题组编制出了“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企业部门战略规划和经营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用王化成的话来说,“编制会计指数,有助于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有助于拓宽会计数据的应用范围,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无疑取得了巨大进步。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及年报的持续披露为学术界和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会计信息。

  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目前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多限于对微观层面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没有把会计信息与行业分析及宏观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决策支持作用。这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一项缺憾。而“会计指数”研究的推出,正弥补了这项缺憾。

  前瞻:将“会计指数”用于宏观决策值得期待

  王化成介绍,所谓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以各利益相关主体分配的企业新创价值为计算基础,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工具编制的,用以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间的价值创造总量和价值创造效率的指数。

  通过对上市公司总体的价值创造总量及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速度、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同所有制形式、行业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他指出,在宏观层面,会计指数可以为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决策的支持。比如,国家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考虑使用经过汇总并且指数化处理的会计信息。在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会计指数也可以提供支持。比如,通过指数化以后,发现某一个产业存在哪些问题,或者某一个产业最近几年发展的速度特别快,这样的信息是不是有利于宏观上制定产业政策。此外,会计指数还能够为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比如,可以考虑从企业的角度观察企业的税负是重了还是轻了,个人收入是高了还是低了,从而为制定收入分配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会计指数还可以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比如,将不同地区的企业的会计数据汇总到一起,看看这个地区有什么特点,这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可以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王化成介绍,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价值创造效率,一个是价值创造额。“价值分配的总量等于价值创造的总量,企业的价值创造额,来源是价值怎么创造出来的,去向是这个价值分配给谁了。”

  王化成指出,创造价值的总量,是它的收入减去物质消耗转移过来的成本。“收入减去物质消耗转移过来的成本是它新创造的价值,但是这个概念我们从会计报表上找不出来。不过我们都知道会计有个平衡公式,这个平衡公式就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借用这个概念,我们发现另外一个宏观上的会计平衡公式,叫价值创造总量等于价值分配的总量。”

  王化成举例指出,一个企业新创造的价值无外乎分给员工、政府、债权人和股东了。“我们从会计报表上能找到这四类人在某一个会计期间拿走的钱,因此我们用这样一个公式来反映价值创造额。净利润加上财务费用,净利润是代表股东的,财务费用是代表债权人的,中间这一块是代表政府的,支付的各项税费加上应交税费期末余额减去应交税费的起初余额加上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先进加上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减去应付职工薪酬起初余额,这样我们能倒推出一个价值创造的总量。我们把这个价值创造的总量看作是企业对宏观的贡献,我们依据这样两个概念给大家编辑出会计指数。”

  他说:“我们利用企业会计信息能够计算出价值创造总量,也能够计算出资产总额,每一个企业都有,我们把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就形成了汇总的价值创造总量和资产总页,用它编制出价值创造效率会计指数,以此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

  王化成教授将一种新颖理念成功地转换为了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通过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展现了学术之美。

  金莲淑曾表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指标评价体系,如何突出会计特色,挖掘会计信息资源的独有价值,体现会计指数相对其他指标的独特优势,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她表示,“会计指数不仅仅是直观生动地解释经济运行态势,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宏观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基础的支持,进一步扩展会计的功能,提升会计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金莲淑还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甚至在指数发布以后,仍然要在需要的时候根据情况的变化逐步丰富会计指数的内涵,展现会计指数的意义,发挥会计指数的作用,把会计指数打造成社会公认的指标。”

  本报记者 郝新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