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鹊名气看中国管理会计实践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扁鹊,管理会计,会计,转型
  • 发布时间:2014-12-16 12:43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载: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昨日之扁鹊大哥,就是今日之管理会计。

  在发达市场经济体,大中型企业在财务、生产、销售部门普遍设置了管理会计岗。以美国为例,90%的会计人员从事的是管理会计工作,他们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相比之下,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远未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历程:转型的阵痛

  检视我国近现代会计史,会计标准建设、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主要侧重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提供解释性的财务会计信息,而对于帮助内部管理人员决策参考的增值性会计信息则较少。1979年,机械工业部组织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管理会计》,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引入中国。尽管西方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管理会计实践却早已有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在国营企业中被广泛使用。彼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产品定价由国家统一规定,成本是衡量企业效率的唯一指标。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已不能满足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衡量业绩由单一的成本指标扩展到效益指标。经济责任制导向的内部责任会计体系在我国企业中被逐渐建立起来,成为当时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正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充满竞争的新兴市场解构了计划体制下的传统会计世界,重构出一个生产力自由释放、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资源要素竞相迸发的管理会计新世界。我国企业纷纷投身于这场大变革,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优势,更有领军者依靠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依存关系等管理会计知识来优化企业决策,提高经营效益。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企业逐步重视财务信息中的价值增值潜力,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逐渐形成。

  环境改变专业,市场驱动创新。随着产能过剩、竞争白热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精准发力,不再仅着眼于主营业务、主营产品,更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成本,激活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此时,管理会计不失时机地承担起破解这一转型难题的任务。

  (未完待续)

  文 张连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