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途径探讨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档案,信息化,网络
  • 发布时间:2014-12-23 09:25

  摘要: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化必须具备必要的网络及信息知识,网络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建立网上数据能力,因此,本文笔者针档案信息化的主要条件对实现档案信息化途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一、档案信息化的主要条件

  1.建立起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网络系统

  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实现档案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和网络连接。随着办公自动化的逐步深入.构建网络平台、形成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正全面推开,许多部门系统都建成了自身的系统网和基层局域网,广大的档案工作者和利用者也期望着档案部门能够早日建起自己的系统主干网,实现档案系统内部的连接及与地区网、国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只有建起具有高效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力的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才能够实现档案信息从接收、拱理、归档、著录、存储到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竹理。开发网络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复杂工程.技术要求高,业务涉及的资金投入多,工作量大,因此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还必须先解决好技术、人员和资金、设备等方而的问题。

  2.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在档案系统内部实现统一的竹理系统还不足以确保实现档案信息化,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当前,机关单位办公自动化已深入推开,但在一定程度,部门和获层单位的办公自动化仅局限于改变了传统的公文书写方式。

  没改变传统的公文处理方式,即只用计算机起草或打印公文,而修改、签发、传阅等环节仍要靠人工来完成,这就直接造成档案的归档、交接仍要延续传统的模式,使档案的录入、格式转换、著录标引等工作仍需由档案部门来完成,这明显束缚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必须从文件材料的产生开始,就运用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完成撰写、签发、登记、发放、接收、归档、著录、检索、借阅、编研等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使文件材料的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文书处理人员在处理完电子文件后,只需发一份给档案部门,通知档案部门接收或由档案部门定期下载录入档案数据库,即完成了档案的归档和交接手续,各部门的机关工作人员也可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搞好档案数据库建设

  档案网络建设虽然复杂,但只要技术突破后建成了系统主干网,再在系统内推行起来就相对容易了,而耍真正发挥出它的实际效用却并不容易。此时决定档案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就是档案数据库的建设。档案数据库的规模和内容,决定着人们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档案数据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使用效应.若数据库数据很少或空空如也,那整个系统只能成为摆设。数据库的建设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对馆藏的非电子档案,应先挑选常用的、急需的、珍贵的档案,通过扫描或录入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统一的要求进行著录标引或检索链接,满足各方而的需要;二是快捷性,对新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将其转换到数据库中,定期更新和充实数据库内容,并及时将已开放档案在网上公开;三是安全性,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实行档案全宗和密级双重控制管理,对未开放档案仅让有使用权的用户查阅和使用,并确保档案数据不被非法改写。四是多样性,应不断地丰富档案数据的形式,不仅要有文字、图表方面的内容,还要有图片、录音、录像及多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领导指示、名入字画、荣誉证书、合同协议、账簿凭证、实物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仍需保存原件。

  4.强化标准化建设

  目前,不少单位与软件开发商自行开发运行了档案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由于互不通气,虽然著录标引方面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操作运行却各自为政,为统一档案数据库建设和档案系统内的统一联网留下了隐患。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办公自动化建设的进程也参差不齐,许多地方肯定仍会继续延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因此,推行档案信息化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坚持两条腿走路,两种标准同步运行。

  二、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途径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这必须要对基层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加入WTO新形势,推行政务公开,重要的就是信息公开。

  1.实现档案信息化要有技术力量的支持

  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求能够进行正常的保养维护、安全保护和故障处理等日常工作,还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时进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这就必须具备相应技术力量的支持,否则,档案信息化只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由于档案部门的实际状况,在技术力量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其他综合部门,而且也落后于工作性质相近的情报、信息、图书管理等部门。为克服自身的劣势,可以采取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的方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人员素质的提高

  有了专业人才的支持,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但日常的管理和运行还是斋要档案工作人员来完成,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档案业务知识要过硬,这基本上不难做到,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要过硬,包括计算机操作、录入、网络、数据库、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方面的知识。

  3.制度健全

  实现档案信息化,并保证其正常运转,还必须制定出一整套具体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形成约束机制,确保具体工作的规范有序。这些制度主要包括文档一体化制度、归档制度、保密制度、鉴定制度、备份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软件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等等,只要能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工作,都要形成相应的制度。

  4.经费到位

  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是较大的,以开发建成一套网络管理系统为例,少则十几万元,多则数百万元,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复印机以及光盘、磁盘等设备更是必备的。而档案部门又是公认的“清水衙门”,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具体可行的方法是上级组织拨一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单位补助一部分,档案部门自己筹集一部分,既不增加国家和集体的负担,又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档案工作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档案工作者都应明确加快档案信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实践,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 陈小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