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铁路建设,民生主义,关系
  • 发布时间:2014-12-23 16:29

  摘要:说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我们往往会联系到他的铁路建设思想,甚至还会将这两者等同起来,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就是指铁路建设。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说明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和民生主义的关系,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

  关键词:铁路建设 民生主义 关系

  关于铁路建设和民生主义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从纵向看,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是他民生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1],或者说,铁路建设是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举措之一。据维基百科,孙中山给民生主义下的定义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民众的生命,而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就是想法设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民国初年的经济问题(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仅1387万元,而政府支出达1550万元[2]P525)。在当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就是发展实业,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将创办实业作为答案的原因。那么,铁路建设在发展实业中为何显得尤为重要呢?1912年6月25日,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一次重要谈话中说到:“虽然,铁路顾可冷淡视之,以为置之于实业中,仅占区区部分乎?请问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3]P382~383可见,在孙中山看来,铁路建设在发展实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铁路每年可给政府增加多少收入,他有“六万万、八万万、十万万、十五万万、十数万万等多种不同的说法”[4]P102。总之,铁路建设给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将是丰厚的。有了这些收入,就解决了财政困难问题,“已足为全国之公用而有余”[3]P322~323;有了这些收入,“则民间负担之力,可以锐减,兴办各事,不必患贫矣。”[3]P421“再以之兴办生产事业,利仍归公,则大公司大资本尽为公有之社会事业,可免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专制矣。”[3]P521因此,民生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其次,从横向看,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就不只是民生主义内容之一那么简单了,它和民生主义的其它内容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点是我们平常所忽视的,因此这也就成为本文试图解释的一个重点。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在杭州51个团体的欢迎会上指出民生主义“有四大纲”,这“四大纲”分别指资本、土地、实业与铁路问题、教育问题[3]P552~553。在资本问题上,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在土地问题上,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下面就具体谈谈铁路建设和民生主义其它内容的内在联系。

  一、铁路建设与平均地权

  铁路建设与平均地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者实施的时间先后问题上。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在山西同盟会的欢迎会上指出,在大规模进行铁路建设之前“须预筹平均地权之法,而后于民生有利益。因铁路所至地价必增,有地者得利,无地者死,受害多矣。资本家贱价购地,垄断其利,穷民又何利之有。故乘此革命大变动之际,土地必须有换契之举,政府可籍调查地价,布告全国,实行地价税法。”[3]P473~474可见,孙中山强调平均地权必须在铁路建设开展之前进行,这是从必要性角度考虑的。此外,平均地权之后亦可以推动铁路建设的开展,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减少铁路建设成本和增加铁路建设的投入两方面说明。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平均地权具体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核定地价”,第二步“照价征税”,第三步必要时“按价收买”(必要时的一种情况就是指国家由于经济建设或公共事业的发展,如修筑铁路、公路等必需或必经一部分地主土地)。因平均地权在大规模铁路建设开展之前进行,而当时的地价还没有大幅度上涨,政府就可以廉价购置铁路建设时所需要的地皮,从而减少铁路建设的成本。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的饯别会上发表演说时就指出:“地为生产之原素,平均地权后,社会主义(即民生主义)则易行。如国家欲修一铁路,人民不能抬价,则收买土地自易。”[3]P321另一方面,“照价征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政府就有更多的经费用于铁路建设,也就是增加了对铁路建设的投入。

  二、铁路建设与节制资本

  铁路建设与节制资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铁路所有权的问题上。孙中山“节制资本”的具体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即“发达国家资本”和“节制私人资本”,而这两者又是相对的,当实行“发达国家资本”之时,也便意味着对私人资本垄断的限制。因此,当“节制资本”这一内容涉及到铁路建设时,就是指将铁路建设收归国有,即实行“铁道国有”。孙中山明确指出:“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归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5]P4,从而实现“发达国家资本”。“国家有铁路、矿业、森林、航路之收入及人民地租、地税之完纳,府库之充,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之势。”[3]P523到时“工人之佣值,即可按照社会生活程度渐次增加,务使生计宽裕,享受平均”[3]P521,民生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三、铁路建设与教育

  铁路建设与教育的关系较之其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关系则显得稍许简单些,主要体现在通过铁路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问题上。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一文中指出,包括铁路建设的各种政府财政收入“将供给国家政费之需要而有余,然后举其余额,以兴办教育及最要之慈善事业,如养老恩俸、收养残废跛瞎之人。”[3]P492即是说政府可以通过铁路建设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然后再支出一部分投资于教育事业。反之,教育发展之后也可以通过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提高等来推动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从纵向和横向上都与民生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要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就一定要加强对其铁路建设思想的研究,铁路建设思想是我们深入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林家有:《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团结报》1991年6月26日。

  [2]林家有:《辛亥革命运动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3]《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朱从兵:《铁路建设和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五期。

  [5]《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周晓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