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提升城镇文保水平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经济发展,措施,平衡
  • 发布时间:2014-12-23 10:17

  摘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大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我们认识到,城市核心区的大遗址保护极具挑战性,当前在城市核心区和城乡接合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发展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目前全世界各国在古迹遗址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几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古迹遗址的保护和经济增长这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平衡。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 经济发展 措施 平衡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升值利用,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工农业用地面积的急剧扩大,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多等,已使我国许多地方的占地面积宽,历史遗存丰富,文化艺术研究价值高的大遗址文物保护,越来越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解决现代经济建设中发展经济与文物保护间的矛盾,如何把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作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将是解决这一矛盾最关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仅就中陈郝窑址如何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性的阐述。

  一、中陈郝窑址保存现状

  中陈郝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窑址范围较大,以村子为中心方圆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散布有许多瓷片窑具,并经常有完整器物出土。窑址时代上自南北朝,下迄明清,前后延续千余年。当地亦有“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说。遗址所在中陈郝村历史悠久,村中古迹较多,如“罗锅桥”(淸漳桥)、“玄帝庙”、“太山行宫”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统筹决策,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先后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研究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并多次召开由区文化、住建、交运、房管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大遗址保护问题。同时,组织文物骨干“走出去”,赴外地参观学习大遗址规划保护利用工作先进经验,提升全区文保工作水平。

  二、大遗址保护的相应措施与具体实施方法

  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文广新局、区规划局、邹坞镇等相关部门(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陈郝窑址保护性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遗址保护性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其中,区文广新局负责具体协调实施。

  区里召开了中陈郝窑址保护性规划编制及立项工作座谈会,并多次邀请来规划设计方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专家一块座谈,理清工作思路,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是广泛收集基础性资料。拉出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的基础性资料,分头落实,明确到人,并先后深入到镇村入户了解搜集中陈郝窑址相关资料。同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图书馆协调,派专业人员两名历时两天到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和地方县志部,查阅并影印有关中陈郝窑址历代地理、特产、环境等重要古籍(善本)资料两万余字,填补了规划编制所需历代古籍、地方县志空缺。为了更充分准备签订编制规划合同所需资料,又邀请设计方两名专家莅临指导资料汇编工作。

  三是拨出专款,确保工作进展。区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陈郝窑址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委托枣庄市恒瑞土地事物有限公司进行田野测绘,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9月底提前完成了规划编制所需的核心地1:1000地形图测绘工作任务,之后,又协有关部门提供整理1:10000地形图绘制工作。

  四是全力抓好考古勘探工作。我区与山东海岱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服务中心签订了考古勘探合同,组建了由4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勘探队伍,并采取GIS等高科技田野考古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对遗迹的清理和遗物的提取能力。截至目前,先后聘请、组织十几名窑址专家集中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出土标本进行认真整理、细致绘图、并撰写形成了数据详实、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的考古勘探报告(草案),近期我局又邀请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市文物局、市博物馆等权威专家进行现场评审、验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考古勘探报告达到了规划编制要求。此次发掘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量规格不等的窑坑址、聚居址、窑工居住点以及垫饼、支钉等与制瓷有关的窑工具和各个时期延续千年的瓷片。尤其是新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东、西周至战国时代遗址,有效填补了中陈郝窑址保护性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的珍贵实物和图纸资料。省市文物部门领导、区政府领导及区文广新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考古勘探现场看望考古专家,指导工作,帮忙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中陈郝窑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按照进度稳步推进。

  三、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大遗址与一般的遗址不同,涉及的范围大,周边环境与遗址本身的关系非常重要,大遗址保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大遗址保护成为受到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把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拉动内需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在多处大遗址保护上的投入与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中陈郝窑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发掘出的窑、出土文物的价值等方面看,这个窑址都很具特色,对于印证我国北方瓷窑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今后的保护工作应从保护文物本体、建设瓷窑遗址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向出发。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不过是阶段性目标不同。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大遗址公园的前提条件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遗址本身能够体现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二是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三是地方政府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积极性。中陈郝窑址在这几个方面条件都非常成熟。下步,遗址规划和建设遗址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是现状保存问题,如何传之子孙万代,在考虑保持它们的环境风貌和建立遗址博物馆的设想时,要体现出一个历史名胜古迹的气魄,使今人能体会到一些当时的社会气氛。

  参考文献

  [1]《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孟宪民科学出版社

  [2]《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刘军民科学出版社

  [3]大遗址保护在经济增长中寻求平衡《洛阳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网》

  [4]关于现代经济建设中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洛阳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网》

  [5]大遗址保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惠民及民生有机结合《洛阳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网》

  [6]文物卷《奚仲文化系列丛书》

  刘园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