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小学,德育,调查报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4:16
摘要: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它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与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就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 德育 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德育状况对我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国家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可见国家对中小学生德育状况越来越重视。
然而,随着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当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西藏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等方面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影响。在道德上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德育面临多重困境、新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本文就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现状进行探索研究。
二、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现状
1.学生自身情况
在升国旗唱国歌方面,69.2%的学生认为无比自豪,17.8%认为是形式主义,13%没有什么感觉;这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能热爱祖国、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社会公德方面,84.1%的学生会“主动让座”,2.4%“不让座”,13.5%选择“视情况而定”;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能尊老爱幼,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破坏公物方面,74.6%的学生表明自己从来没做过,6.6%认为挺不错的、有品味,5.8%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13.1%选择视而不见;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能严格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另外一组数据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11.4%选择个人利益为主,3.4%选择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这说明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还尚未深入人心。
2.学校德育
2.1学生的思想品德
与社会实际结合方面,55%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这说明学校正努力将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学生德育的良好发展。德育途径方面,拉萨市城区“教师上课讲授”和“多种多样的主题班会”占一半以上,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体活动”和“组织社会实践”只占五分之一左右;这表明学校德育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在回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时,热爱集体50%,尊敬师长67.1%,热爱祖国46.7%,文明礼貌66%,热爱劳动12.3%,自我控制能力5.2%,助人为乐9.4%,诚实正直7.1%,这表明,学生认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较为重要,说明中小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某些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是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锤炼良好意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2.2德育方式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和看革命电影,影响较小的是听报告、辩论会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这说明学校专时专用的德育主渠道是畅通的。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因此,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33.2%的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校园环境最满意,这表明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27.3%的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工作最不满意,这说明班主任工作没有到位,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2.3德育内容
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在德育内容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卫生教育的实施较好,心理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一般;这表明学校教育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较大成果,但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理想,学生才可能健康的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因此,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在对学生的关心内容方面,思想品德占36.7%,学习成绩占39.4%,身体健康占16.6%,心理健康占6%,不管不问占1.3%,这说明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程度高,而对学生德育和身心健康的关注却不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3.家庭德育
3.1德育方式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耐心教育的占78.3%,对孩子进行批评打骂的占20.6%,甚至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这说明家长教育方法简单陈旧,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想把孩子教好但又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孩子的道德问题,如自私、冷漠、打架滋事等。家长应了解并配合社会和学校贯彻实施好《小学德育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3.2德育内容
虽然68.3%的父母对孩子品德很看重,经常与孩子谈论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但是父母关心最多的仍是学习成绩,这说明家长教育观念传统,一味的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孩子的一切都会好。72%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爱护他人,28%的父母从不或偶尔鼓励孩子关心、帮助、爱护他人;这表明一部分父母自身意识不够,对孩子教育不到位。在回答“父母在带你外出的时候,违反社会公德的情况”时,选“经常”的占12.7%,选“偶尔”的占31.4%,选“从不”的占55.8%;这表明,大部分父母较注重子女的社会公德教育,而且能够在平时做好榜样,做到言传身教,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5.2%的父母则不注重社会公德的教育,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中小学生影响更大。
三、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情况
中小学生身心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思想也处于矛盾尖锐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常人云亦云,模仿他人;他们急切想表现自己,引起他人注意,但又缺乏自控能力。这使得当今中小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性,个人主义色彩浓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小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也存在消极影响。
2.学校德育
首先,从教育者方面来看,教育者对学生德育很少关注或漠不关心。教育者只管教完自己要教的东西,过于追求教学质量,对升学率过于偏爱,结果造成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德育能力。其次,从德育方法来看,德育方法简单、专制及形式呆板,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在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上课形式的当代学生。再者,从德育内容来看,德育内容与中小学生不相适应。内容成人化,远离了中小学生的生活,这样的德育内容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
3.家庭德育
从教育方式来看,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陈旧,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想把孩子教好但又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教育内容来看,轻德重智。当代家庭教育有一种倾向: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即重物质、技能、智力,轻思想、精神、德育。
四、对拉萨市城区中小学德育调查现状建议
1.学生自身
中小学生应自觉主动积极抵制网络游戏以及生活中的不良信息,不模仿不符合公民道德准则的行为;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做到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自身的影响。
2.学校德育
第一,教育者应多关注学生的德育。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老师只有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学生才会听从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各种知识。第二,采取多种形式的德育方法。我们要使德育的教学方法多元化,避免简单、专制,即与社会相结合;而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把学生关在校园里接受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适应形势要求,我们应该打开校门,开放学生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大学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并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这样也能改变学校德育工作孤军奋战的局面。第三,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我们可以构建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诚信、生命的教育,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家庭德育
第一,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德育。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家里的宝,就一味的溺爱孩子,应与孩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定时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耐心倾听孩子的心事、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避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同时现实生活还告诉我们,要顺利地进行家庭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家长必须对孩子有一个一致的态度,做到要求统一、教育统一,即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随意出尔反尔,更不能高兴时宠惯,失意时呵斥打骂,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使德育的实效得到提高。第二,家庭教育内容与孩子相适应。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主动给老弱病残等让座。家长不能因为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且金钱物质诱惑的力量越来越大,就把教育看作是孩子求职就业的工具,进而重智轻德。
参考文献
[1]程胜.关于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思索.[J].江苏教育研究,2002,(05).
[2]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
[3]朱锦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1999.12.
[5]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窥探[J].《教育发展研究》,1999.4.
[6]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改革[J].《教育评论》,1999.3.
[7]余丽华.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
[8]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9):36.
[9]罗福华.高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6.
[10]高岩.德育学原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邹晓英 李菊 周军 次仁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