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之我见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合作,要领,精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3 12:07
摘要: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也被广泛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从小组合作的要领、精选小组合作内容、把握小组合作最佳契机、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合作 要领 精选 契机 评价 内容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意识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标》提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数学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小组合作要领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生能力、心理素质、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各小组之间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便于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同时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合作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一名或两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两名或三名中等生,并且男女生兼顾。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角色互换,使得每个人能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例如:在《我长高了》测量学生身高的活动中(因条件所限,选择卷尺进行测量)我按6人一小组划分,一人被量,一人按卷尺的头端,一人拉尺,一人用薄的本子从头顶作记号并与另外一人一起读数,一人记录。测量另一同学时进行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有操作的机会,在不同的角色变换中获得了应有的知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精选小组合作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小组合作最佳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四、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教师应选择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
五、发挥教师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陈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