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不容易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留学,日本,北京师范
  • 发布时间:2015-01-27 12:56

  我朋友告诉我很多中国人在朋友之间是不需要常说“谢谢”的,因为这样会感觉很疏远,而日本人却爱说“谢谢”。这让我对中日之间的差异充满了兴趣,于是就有了想去中国亲眼看看并深入研究中日不同的强烈愿意。就这样,我决定来中国留学。

  由于我所就读的日本学校不给力,他们跟中国学校的合作关系不够牢固,因此我没有获得来中国交换的机会,于是我只好休学一年,自费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为什么会选择北师大呢?当时我上网查了几个学校,发现各个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都差不多。我听曾经在北师大留过学的学姐说那里很适合学习,还有就是我所尊敬的一位汉语老师就是北师大的毕业生,我很想当她的师弟。

  申请留学和来中国的过程都很顺利,只不过刚到北师大的时候,我跟一个有洁癖、话又讲不清的室友合不来,有点小郁闷,再后来,在入学一个月的时候,我又拉了好几天的肚子,仅此而已。

  坦率地说,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有些负面。因为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经常是毒饺子事件、高铁事故、反日示威行动……然而,等来到了中国,我才发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居然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而且我周围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很愿意了解日本,也很友好。这使我坚信中日民间交流的未来依然是前途光明的。

  另外,到中国后,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在很多时候,有关中国或者中国人的一些表述是绝不能以“中国”或“中国人”为主语表达出来的。因为中国土地辽阔、民俗丰富,各个地方的人民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各个年龄层之间的区别也不小。比如,我们不能说“中国人很直爽”,因为中国的南方还有不少人是委婉的;我们也不能说“中国人能喝酒”,因为不太能喝酒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在中国生活学习了两年多,至今我仍对中国所谓的“围观文化”又困惑又好奇。同学们都很积极,也乐于尝试,有什么活动,只要觉得好玩就会报名参加,可是参加之后一旦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玩就会走人,只有真心觉得有意思的才会留下。这跟大多数日本人是不一样的,日本人都是想了好长时间后才决定参加,而且一旦参加,不管多不好玩都不会中间“打道回府”的。所以我一开始很纳闷,觉得怎么这么不礼貌!可是后来我发现,日本人应该多向中国人学习积极性,学习敢于尝试。另外,一些中国人以开心为主的生活态度也是很值得日本人参考的。

  在中国,大家都很乐意交朋友,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做朋友。我在北京就认识了一个当警察的朋友,那是我刚到北京一两个月的时候认识的。当时我差点上当受骗了,报警后我去了公安局,那里有一位管外事的警察对我很好,我们谈完正事后闲聊了一会,后来就变成好朋友了。再后来,他还带我去吃好吃的,在慕名已久的北京警察博物馆给我当导游。等我回国的时候,我们还在人人、QQ上彼此保持联系。在日本,我绝对是不会跟警察做朋友的,因为多数日本人本身就很慢热,再加上他们在工作时,人与人之间交流只能是工作上的事,除公事外,大家是不太会有自然的情感交流的。但是,很多中国人都是“自来熟”,也很热情,无论是餐厅的服务员还是保洁阿姨,都能跟我和和蔼蔼地交流,甚至还能交个朋友。

  在中国你想进行一个人的、孤独的、不跟任何人寒暄交谈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个人出发,可在火车上或青年旅馆里,都会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话。假若目的地一样,同行的人还能一下子变成驴友。去年夏天旅行的时候。从北京到西安的火车上,我就认识了一个大叔,跟他聊得很开心,后来他还带我去他家做客。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在日本,我一个人旅行的话,就一直都是一个人。旅途中,我是不敢跟陌生人说话,打交道的,因为我怕被嫌弃。在日本,很多人不太愿意跟自己不认识的人交流,或许是因为日本人害羞,也许是因为害怕。可是,在中国,我感觉旅途中的人似乎都可以成为朋友。我在中国的旅途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时间,带的好几本用来解闷的书都没派上过用场。

  关于中日两国,我认为最有前途的还是民间交流,尤其学生之间、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是最能互相理解,最能建立牢固朋友关系的。所以我主张多组织中日间学生交流活动。毕业以后,我期待能够成为一名记者,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做些贡献。

  中山一贵 来自日本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