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研究生男女各“宜”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指导,研究,本科
  • 发布时间:2015-01-28 08:46

  曾庆平,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青蒿素分子药理学。曾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学,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SPB)会员,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专栏编辑和同行审稿人以及国内外科学基金评委。已成功培育高产青蒿素转基因青蒿品系和产青蒿素前体大肠杆菌及酵母基因工程菌,并将青蒿素类药物的应用拓展到抗疟以外的抗感染、抗炎症、抗肿瘤和抗衰老等领域。

  我指导研究生迄今已十年有余,也曾给本科生上过几年大课。我发现给本科生上大课如同“吃大锅饭”,学生吃饱就行,而带研究生做科研就好比是“开小灶”,学生必须吃好。另外一点区别是,给本科生上大课不必考虑男生女生,而带研究生做科研却要男女有别。做科研,男生有男生的专长,女生有女生的特点,并不存在谁比谁优异的问题。

  无论生理和心理,思维与行为,男女有别,不容否认。但作为导师,若不重视男女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在指导男女生时“一视同仁”,恐怕就收不到预期效果了。

  带女生宜拓展广度

  一般来说,多数女生的自律性比较强,她们几乎天天坚持来实验室,学习很勤奋,做实验也很卖力,完全不用导师盯着,很让人放心。同时,女生能忠实地贯彻导师的意图,可以说只要导师想得到,她们就能做得出,只需短暂训练,就能对实验流程了如指掌,操作也很娴熟,实验结果当然相当漂亮!有段时间我在国外进修,无法面对面、手把手教学生,只好用电子邮件“遥控”指导。我曾想到一个鉴定启动子序列的“反向”PCR实验方案,但实验室当时还没有建立这项技术,无论是我的助理女老师还是女学生都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我把在国外下载的最新文献寄给她们,并反复交代操作要点,让她们一边摸索,一边改进,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拦路虎”硬是被她们拿下了。

  不过,很多女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喜欢“依葫芦画瓢”,不太容易跳出导师定下的“条条框框”,在面对新问题时表现比较被动,常常有被“拽着走”的感觉。我曾让一位女生按照实验方案从青蒿植株里面扩增出一个青蒿素合成基因(cDNA),实验做了好几个月都不成功。可是,她既不查失败原因,也不想解决办法,只知道天天重复原来的实验程序。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全程陪她“演练”了一次,在排除试剂质量问题后,我发现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样本预处理不充分。我告诉她,在扩增之前,最好把冻存样品在冰浴与沸水浴之间来回“倒腾”几次,那样才会消除mRNA的某些高级结构对扩增反应的不利影响。于是,她改进了样本预处理方法,只扩增一次就成功了。其实,这样的知识在专业操作手册上比比皆是,只是她不习惯主动及时充电而已。

  很多女生不擅长弄电脑、装软件,更遑论做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记得有位女生在做“表达序列标签”(EST)克隆时进展顺利,但自从让她将EST克隆改为“小干扰RNA”(siRNA),克隆后却走了很长的弯路。首先她不习惯从文献阅读中寻找“灵感”,对于程序设计或软件应用,她也不知道如何切入或取舍,希望一切都由导师提供,加之反感天天坐在电脑前无聊地处理数据,最后主动要求改掉毕业论文选题。考虑到这个具体情况,我也同意她转换课题,也就是让她在无须操作电脑的前提下,沿着青蒿素基因表达的发育调节这样一个大方向走,分别探索各种可能的青蒿发育时间(如开花前后)与空间(如根茎叶)的作用机理。后来,她不仅饶有兴趣而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阶段研究任务,而且成为课题组第一位在国外发表SCI论文的学生。

  带男生宜挖掘深度

  多数男生的独立性较强,敢于向权威挑战,不一定愿意跟着导师的思路转,善于思考问题,会主动查文献,也能提出奇思妙想,对电脑的软硬件有浓厚兴趣,操作上得心应手。但是,男生不太守纪律,喜欢睡懒觉,在实验室整天看不到人影。做实验时,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实验结果常常不理想。我对他们的带教风格是重效率督促,培养重点是关注细节,并鼓励他们将观察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

  我曾经安排一位男生做青蒿全转录组表达谱分析,他对整个实验设计的大局有很好的把握,只稍加点拨,就融会贯通了!原来,他在接受课题方案后,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比如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实验流程、预演程序设计等,我感觉他掌握的背景知识就完成课题而言已绰绰有余。所以我只是在一些关键环节给他启发和引导,重点强调如何避免在基因克隆过程中出现技术失误。他从总RNA提取、cDNA制备、锚定PCR产物回收及克隆,一直做到测序、同源性比较、分子进化作图、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既干净利落地做完了“湿”实验,又漂漂亮亮地做完了“干”实验。

  当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最初他的视野并不那么开阔,既没意识到研究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也不知道如何跟他人分享实验数据。于是,我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从简单的数据获取迈向数据挖掘和分享,并让他尝试建立了一个小型青蒿素基因数据库门户网站,更鼓励他通过国际知名的GenBank数据库(NCBI网站)发布我们的青蒿基因表达数据。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我们投寄的80余条青蒿Core及EST序列,为全世界从事青蒿素代谢工程研究人员提供了青蒿基因扩增及克隆的序列依据。

  还有一位男生跟我配合相当默契,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于是,我鼓励他勇于挑战国际前沿的探索性项目,结果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我们就在国际上首先发现青蒿素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并先后在国际知名的《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ONE)及国内知名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学术界已产生较大影响。

  凡事都有例外

  当然,也有一些文献搜集能力特强和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差的女生,她们把握细节的细腻程度往往令我吃惊。有位女生把实验中发现的青蒿素在低浓度时延长酵母寿命的现象与文献中提到的“低毒兴奋效应”(hormesis)联系起来,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而且据我所知,这也是头一次从延寿和抗衰老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还有一位女生从国外最新文献中得知,电针刺激坐骨神经可激活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使下丘脑和脑垂体产生的多巴胺含量升高。为了解释电针刺激中观察到的小鼠胸腺萎缩退化现象,她综合文献提出了假说:多巴胺经运输至肾上腺后,在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下生成去甲肾上腺素,而去甲肾上腺素可诱导胸腺细胞凋亡,促进胸腺组织退化。

  我还注意到一种现象,有的学生(男女生都有,但女生偏多)在做实验时喜欢追求“大而全”,就是一开始就把摊子铺得很大,一个人忙不过来,即使做下来也很辛苦,而结果却不如意。这就好比演戏,演得很累,戏却不好看。这时,我会提醒学生实验设计之初要“先粗后细”,先尝试后深入,不要一下子陷进去,要先探好路再迈开步,路走对了,就错不到哪去,而路走错了,走得越远,迷失得越离谱!

  当然,以上经验之谈纯属个人观感,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只基于我多年来的大致观察,不一定能推而广之。但作为导师,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不断完善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法。

  文/曾庆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