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因数据,谈癌不再色变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物技术,基因数据,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8 08:55
本期关键词:基因
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在其《2015年专业指南》(Book of Majors)中指出:未来,得益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咨询师(Genetics Counselor)将会有长足的发展。这一趋势也将把基因(Genetics)及与其相关的专业推向一个新高地。
多年来,人们谈癌色变,认为癌症就是绝症。
对于医生而言,治疗癌症的手段一般是切除。现在医学界正强调一种理念:带癌生存,慢病管理。通过管理,把癌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治疗癌症为的是提高生活品质,减少病痛。但是,很多癌症患者由于过度治疗导致并发症,反倒降低了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基于基因数据进行个性化医疗的出现,使得医学界正在逐渐转变对癌症的看法。2014年,国内也提出对基因行业进行管理,未来在很多三甲医院也能看到基于基因数据开展个性化医疗的方案。
选择性试错
有朋友开玩笑说,觉得基因跟算命似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基因看成“算命”,因为它是基于统计学而得出的结果。在获得了朋友的基因数据后,我一般都会先看一看数据,再打电话,问:你吃这个东西会不会有反应?喝咖啡后不兴奋?
“是啊,你怎么跟算命的似的!”
人出生的那一刻,已有父母的遗传特性,基于此便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做预估。你会发现这真的很准。不了解基因数据之前,我们看病其实都在试错。西医大夫开完药,一般都说:“先试试,不行再换。”中医也是如此。有媒体报道喝绿茶会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但这对每一个人都有用吗?常听说吃某款食物对身体健康有益,不久又会出现反驳声音:“不对,有的人吃了却不舒服。”渐渐地老百姓迷糊了:“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到底该信哪个专家?”因此,大家都是在选择性地学习,从而猜测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其依据是:父母得了病自己会不会也得?同龄的朋友突然患了一种疾病自己会不会得?这种试错和选择性学习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要减少试错,归根结底就要是运用基因。用基因数据说话,就能明确哪种基因的人吃了食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基于基因数据,未来的医疗将更严谨、实用,中医也不例外。目前,国内已有专家在做“中医体质和基因之间关系”的跨领域研究。所谓中医体质,是先天的,基因也讲先天。现在,已有三类中医体质可以用基因匹配。
我经常把人的基因数据比作汽车出厂配制说明书,只有知道自己身体的“配制”,才能知道如何“维修”和“保养”,才能基于此“配制”制作个性化保健说明书。
基因是基础学科
基因是基础学科,这是一种新思维。以前学计算机时,我并没有想到计算机会跟这么多学科发生关系——计算机与化学结合,研制新药时制作药物模型,分析、论证新药的效果;计算机与生物结合,是生物信息学,又对人体基因分析非常有帮助……未来10年、20年,基因很可能是一门基础学科,正如20年前的计算机。
基因作为新兴学科,对未来一定会产生颠覆性效应。那时的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都需要关注基因这一领域。
未来会出现很多与基因相关的新兴职业,比如遗传咨询师(或基因咨询师),这个职业在美国已受欢迎了,国内也有培训机构在做,但运用并不广,妇产科医生居多(筛查先天性疾病)。遗传咨询师如同营养师,营养师这个职业诞生时,很多人觉得它是瞎忽悠,但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营养科。据我所知,很多基因公司都需要遗传咨询师。当下,不少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只干一件事——医药销售代表,未来他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做一名遗传咨询师。
以后,生物信息工程师需求量也会很大,医院和基因公司都需要这类人才。这需要掌握计算机与生物相结合的生物信息学(浙江大学做得比较好),有需求的同学不妨辅修。生物医学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设有)。基因门槛不高,感兴趣的大学生只要愿意学、愿意尝试,一般专业都可以做跨领域研究的。
老药新用
在美国,已有医生以基因数据为依据指导患者用药,这就是个性化治疗。
2008年以来,美国药品说明书上出现了“基因”字样,为此我还专门留意了这些药品的中文说明书。软化血管的阿西匹林就是其中之一,我发现说明书上明确标出了它对哪些代谢酶、基因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会出现什么样的副作用等。
近几年来,美国生产的某些新药其实并不是新药,很多都是多年前没有通过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的。为什么最近却被FDA认证了呢?以前,这些药物做临床实验时也许只对10%的患者有效,但当时却弄不清这10%的患者是谁。因此该药品不能上市,毕竟大部分人会对此产生副作用。现在,药厂用基因数据说话,明确了药物对哪些基因型的人有效。在FDA官网上,有专门的“药物基因组学”板块,涉及200多种药物。在美国,有一款抗凝血剂药“法华林”,国内医生不敢用,美国却广泛运用于临床,效果比较好。在FDA官网上可以查到“法华林”与基因关系的信息。对于“法华林”,国内医生即便用,也只敢从小剂量开始试,出现问题时再减剂量。在美国,临床运用“法华林”之前,患者一定会做基因检测,因此剂量用得比较准确。
基因谱曲
基因行业发展迅猛,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少新东西,因为有不少人正在做基因方面的尝试。
硬件上,基因仪器将越来越小,越来越可携带,成本不断降低。这正如把大型计算机做成PC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未来手机终端也能扮演计算机功能)的过程。在国外的一个众筹平台上,我看到了一款与iPhone差不多大小的基因检测仪,这个检测仪有一个槽口,能插入iPhone,实现定量PCL仪器(临床上普遍运用的基因检测仪)的功能。更有趣的是,这款仪器方便到连小朋友都可以操作,可以提取自己的DNA。过程如下:有一个像玩具的小盒子备有不同颜色的试管、试剂和针管,小朋友只要按照说明书介绍的顺序,就能提取DNA;再把DNA放到仪器的某个位置;然后插入iPhone,打开一个相关的软件,不一会儿就得到了自己的基因数据。
基因的软件运用空间则更为广阔,比如外出吃饭时点了一盘羊肉,用U盘大小的基因检测仪可以测出盘中的肉是不是羊肉;在超市买苹果,可以测出苹果几成熟,皮下有没有溃烂面;买西瓜时拍张照,iPhone上的基因软件就能显示西瓜熟没熟……感兴趣的大学生,不妨在基因应用方面下功夫钻研。
除了基因检测仪越来越小、越来越便携外,未来还能共享基因,比如基因寻祖(根据基因匹配,查看有没有远亲关系,或几代之内的血亲);甚至可以发展出基因社交网络平台,根据自己的基因“谱曲”,做一本属于自己的基因图册……
嘉宾/360基因创始人赵伟整理/本刊记者 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