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接戏剧的地气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北京,戏剧,地气
  • 发布时间:2015-01-27 13:14

  2009年来到中央戏剧学院求学,创立了“大象在房间”剧团。在戏剧的道路上,他一直在不断探索;而与中文的相识,与中国的缘分,则让他的戏剧梦想插上了丰满的羽翼,飞得越来越高。

  儿时的我,不知何种原因,常会缠着母亲让她带我去中国餐厅吃饭,类似玩具的筷子让我觉得十分有趣。中文那一个个貌似豆腐块的图案,犹如一个个暗码,既神秘又有趣,我难以抗拒它的魅力。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常把产品中文说明书上的文字抄下来,在旁人看来的无聊之事,却令我兴奋不已。不知不觉间,一种莫名的情感在心里悄然发芽。仿佛早已注定的缘分,也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中毕业后我就毅然决定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中文,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那时我逐渐迷上了戏剧,并且加入了一家意大利当地的剧团。但是我很担心这条路的艰辛,未来是否会有一个好光景也是未知数……于是我下决心加紧练习,图书馆、语言教室、戏剧排练场都可以找到我的身影。一边坚持戏剧,一边学习中文,在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技能的路上虽然辛苦,但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一直努力,让我一路走来也收获了很多的机会与荣耀。

  逐渐地,我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一发而不可收拾。2008年,我来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毫无疑问,将戏剧与中文完美结合的“中国现代电影和戏剧”专业就是我最好的选择。

  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求学期间,我遇到了同我一起研究中国当代戏剧的知音费梦琴,后来我们成为了融洽无间的工作搭档。怀揣共同的理想,我们在亚非学院毕业后,便到中央戏剧学院继续求学,并且成立了“大象在房间”剧团。我们一起创作过很多作品,其中《Facebook/人人网开心2.0》参与了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回想起当年,我们一起在亚非学院研究孟京辉老师的作品,而三年后,我们在孟京辉的剧场里演着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谈起我的创作灵感,我会关注能够“影响”我身边生活的事情,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些观点与见解是个人化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社区里,影响我的也就会影响大家。我所选择的话题诸如互联网、社交网络、爱情、跨国企业与全球经济等都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我不会去刻意迎合观众,而是试图激发大家一种更深层次、更为严格的思考。比如《Facebook/人人网开心2.0》来说,借由网络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诸如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漠然、个人隐私不再安全等问题,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我相信大众也会有同感,作品要在时代与社会中产生共鸣才能作为反映现实的艺术而存在。

  作为导演,我会创造更多的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机会。当我在创作剧本时,脑子里总会设想观众在对面,从而与他们建立一种联系,开启一个对话。戏剧是最平民化的艺术,必须和大众联系在一起。这些对于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在中国创作以多元文化为主题戏剧的外国人尤为重要。现在的我,在中国生活,用中文思考问题,吃着中餐,呼吸着北京的空气,与那些喜欢我或是不怎么喜欢我的人打交道,北京的生活也给了我创作上的很多灵感。我与很多中国演员合作过,在我的创作中也会融合中国的元素。在我的眼中,太极拳、青花瓷和故宫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但是不一定能全面地展现当代中国的本质。虽然我学过中国传统的戏曲、京剧的扮相和表演方式,但是因为对这些元素的把握与研究还没有到达到一个高度,如果草率使用这些符号,我会感觉是在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不能展现其中的灵魂与精髓。我所使用过的元素都是自己亲自经历或熟悉的当代中国的现象与场景,比如周杰伦、二锅头、芙蓉姐姐、QQ和校内、北京的地铁、串吧和KTV、广场舞等,对于这些元素的使用与把握,我会感到更自信,也觉得“更接地气儿”。

  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九月在北京举行,我负责“镜中世界单元”的整体设计,决定整个单元的概念和名字,并且挑选演出的作品。作为导演,我也带来了作品《团队者》与大家见面。能够再次参加戏剧节我很荣幸,不但对我是一个认可,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创作新作品的机会。我特别感谢两位优秀的中国演员李雅菂老师、刘正直以及编剧费梦琴,大家一起对《团队者》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正是因为大家兢兢业业地奉献,对戏剧无私的热爱,对《团队者》的大力支持和努力,才能为观众奉献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

  丰翼 来自意大利 中央戏剧学院留学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