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学生看《天河》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天河,首都,大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7 15:11
2014年12月18日下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行座谈会,来自北京市7所高校的多名在校大学生,就最近上映的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电影《天河》展开了讨论。会上,对南水北调工程印象一直只停留在课本上的大学生们,谈了观影后对南水北调工程和影片的真切感受,有震撼、有感动、有反思、有共鸣。本刊在此摘录了部分大学生的发言,也期待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影片《天河》的讨论。
看大情小意
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看《天河》,但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自己哭得一塌糊涂,看这部电影比我看任何一部韩剧所流的泪都要多,从剧情到人物,从画面再到配乐,没有哪一样不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整部影片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大情小意”。大情,是历时11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圆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时是董望川、江浩、周晓丹等为代表的水利人,那些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以大情为背景,全篇穿插着“小意”,就是爱情、亲情、师徒情,这些情节使得人物更加丰满,使电影更接地气。
我的“大情”可描述为“我愿青春献钢铁”,这是我大二参加答辩时所用的一句口号,当时并未接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过生产现场,仅仅被“我愿青春献钢铁”的豪情壮志吸引;一年半过去,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自己曾呐喊出的口号,直到看完《天河》,才更加明白每一位工程人员的责任与担当,让我重燃了当年的一腔热血,再次明确了我的专业梦——我愿青春献钢铁。剧中,董望川常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自己: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副总指挥,他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国家利益第一、舍小家为大家的做法是那么真实自然,他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我衷心地敬佩他;江浩用技术实力说话,辗转之后又参与到工程中去,解决了难以攻克的难关,我衷心地敬佩他;作为两代人的代表,路虽有不同,但方向却一致。近期,我正在做课程设计,复杂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工艺流程的确定、庞大的车间设计等等让我抓狂,但我不能放弃,将从他们身上学到坚韧、严谨的工程态度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
我的小意可概括为饮水思源。“天河”全剧都围绕着“水”,“南水北调”工程将丹江口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区,如此巨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明白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后,我更加节约用水,我也会给身边的人一句提醒,让节约用水的习惯蔓延开去。
北京科技大学 李姣
看工程师人生
江浩作为董望川的学生和得力助手,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选择离开自己的老师,虽然他去了薪水更高的民营企业但是依旧没有离开南水北调工程,最后负责整个工程最难、全国首例的穿黄工程,在水压过大告急的时候,他坚守岗位带领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争取时间灌浆修复渗水的隧道,随后工程主要机械德国进口的盾构机出现问题,从德国请技术人员来修理耗时过长严重耽误工程进度,江浩挺身而出敢于挑战德国垄断技术去修复盾构机,换取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整个影片感人至深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第一幕江浩刚刚冒着生命危险修复了渗水的隧道,立刻赶回宿舍,给重病的父亲煎药,当他的老师董望川发现刚抢险完,工地没有负责人江浩在场,先是大声斥责他不负责任,当来到职工宿舍看见全身湿漉漉的江浩为父亲煎药,久久无声的时候,我潸然泪下。作为工程负责人江浩尽职尽责甘冒生命危险抢救工程和设备,作为儿子他将重病离不开人照顾的父亲接到身边精心照顾。他的责任和担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事业和家人都应该勇敢担负起我们肩头的责任,不愧于社会不愧于家人。
北京科技大学 周薇
看移民不易
我家乡是河南省南阳市,包括外婆在内的许多亲戚就住在南阳市的淅川县。而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所在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可以说,我是伴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长大的。从小到大,我几乎每周都能从家乡当地的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最新进展的报道;每当出行路过南水北调的干渠,父母总会驻足指给我看。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移民工作。我的家里虽然没有直系亲属需要移民,但是,看到有关移民的报道时,我总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是我的外婆和大姨二姨需要移民,会是怎样呢?他们世代生活在淅川县金河镇,已经去世的外公也安葬在那里。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是安土重迁的,若是移民,定需下万般决心,克服诸多困难。想到这里,看到移民的车队时,心中便会五味杂陈了:为移民们的付出而心酸,为移民们的隐忍而感佩,为移民们的坎坷而祝福!
北京师范大学 刘赛
丹江水源地槐树村村民一直不同意迁移祖坟,这是一种深深烙印在血脉中对传统的坚持和对祖先的尊敬,但是一听说市政府为了他们的祖坟问题准备搬迁烈士园林的时候,全村人民都自发冒雨来到政府,跪请不要动烈士园林,自愿搬迁自家的祖坟,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因为我看到了广大朴实的群众拥有的中国人骨子里那种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崇高品德。
北京科技大学 周薇
看人生选择
像林子彤、江浩这样的角色,对大学生而言,并不遥远,从他们身上,我们甚至看得到自己。他们有高学历,对生活有高期待。就江浩来说,他是国外留学归来的高级技术男,他对于生活的最低期许是让父母孩子过上好日子。可以想象,父亲病重自己无法照顾,孩子正当学龄仍在乡下时,他内心的失落,毕竟这个留学归来的博士对生活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实在太大。他甚至觉得他不要和他的老师董望川一样,做看起来不合格的儿子、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亲。
这种个人前途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冲突,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可能遇到。比如,很现实的,是出国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还是留在国内奉献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江浩选择了跳槽去高薪企业。按照一般的主旋律电影的思路,我开始以为这个角色的设置是为了反衬董望川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但是,当我看到江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顶着死亡的压力去维修设备,保证了穿黄工程的顺利进行时,我觉得这个角色设置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衬托主角。
因为作为当今一代青年的缩影,江浩给正在或者即将面对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矛盾的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可以不做英雄,但是也决不能做逃兵;可以选择出国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如果国家需要,就要奋不顾身地回来。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我相信,这种担当精神不能变。这是江浩这一角色带给我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 王依然
看影片价值
《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感人故事,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为了解决北京的用水问题,那么多普通人为了他人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有的无法照顾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确保工程有序运转。想到自己的便利生活是被那么多平凡而伟大的陌生人托起的,就觉得无比感激和温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创造更多财富,让为此做出牺牲的人们也能收获幸福。
在商业片盛行的今天,《天河》带给人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比起单纯感官刺激的剧情大片,这种从人物出发,在细节中感动人的主旋律影片更能令人回味,因此我觉得这样的作品特别有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 李晓彤
在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条河穿城而过,历经旱期汛期,水量或多或少,但是河里总是有水。家家户户在河边洗衣、洗菜,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水质干净、水资源丰富。但是到了北京,我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少见。外出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河流,有河道的地方不是干涸就是水质差,水面呈绿色,水基本上不流动,更别提用来日常饮用或使用了。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水,表面上看起来还挺干净,但是水质还是不好,刷牙的杯子长时间使用杯壁上就会形成一层水垢,平时在教学楼里接的饮用水,杯子用久了也有很多水垢。这样的水质长年使用下来,对人体的健康肯定是有害的。现在能从南方引来水质更好的水,作为一名首都大学生,我想表达的还是感激。
观看影片后,我们同学相互交流了一下,大家都觉得这部影片和他们想得“不太一样”。作为一个主旋律的影片,《天河》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人物有血有肉,情节跌宕起伏。许多同学都看哭了,哭得稀里哗啦,我当时也是看得热泪盈眶。
影片对于南水北调的刻画确实十分细致、贴切,我第一次了解南水北调是在课本上看到,当时只是知道要从南方引水到北方,也知道这其中肯定会有许多困难、许多技术难关要去攻克,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困难,我实在是想象不出。通过影片,我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南水北调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辛和移民的不易,也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这部影片让我们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破除了我们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呆板印象,今后更容易接受这种主旋律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拓宽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激励我们学好专业知识,像影片中的水利人一样报效祖国。
首都师范大学 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