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能导致领导层凌驾内部控制及舞弊风险的情况
内部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就会产生风险,以下情况可能会产生或改变风险: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生变化;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在高度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如重要客户流失,供应链发生变化,开发新产品、新的业务领域或新的经营场所,发生重大收购、重组等其他异常事项;缺乏具备会计和财务报告技能的员工,关键人员变动,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经营活动或财务业绩受到监管机构或政府机构的调查;以往发生的错报或错误,存在的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如售后质量保证、财务担保和环境补救)等。
通过上述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缺陷,降低检查风险或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意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说,可以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误或舞弊,也可以起到预防经济犯罪的作用,减少经济决策失误的发生,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那么,要如何开展内部控制的事前审计?事前审计主要是根据审计的程序,依次完成各步骤规定的工作,已达到审计目的的职业行为。首先,需要确定审计的项目,将该单位中具有倾向性以及普通性的经济事项的计划、决策、目标定位作为审计项目,以此找出矛盾,研究解决方法,力求解决问题。
项目订立好后审计人员的配备也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必须公正廉洁、正直客观;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雄厚的专业知识,也得精通其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其次,需要制定紧凑合理的实施步骤,按上述程序开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范围调查,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设备、资金、材料等要素的综合平衡水平,对审计单位的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结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结构是否精良,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指挥是否得力,生产技术是否先进,基础工作是否健全,外部环境宽松与否,内部资源配备充沛与否等,找到企业管理中内控存在的设计缺陷、运行缺陷,区分内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实质性漏洞),以此来评价事前审计的风险领域及审计整改建议。在了解了企业的现状之后,再采用专门的方法计算企业的生产能力、期间费用、产品成本、销售收入以及投资收益等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以此完善计划、目标以及决策。审计完成后,为了保证质量,避免风险,还需要对初审后起草的审计意见书,决策代拟稿进行复核,确定证据是否客观公正,对其相关性、合法性、代表性进行复核,以此来判断处理是否恰当,评价是否合理,以降低检查风险或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意见的价值。
通过内部控制的分析了解,对审计、事前审计、事后审计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如何开展好事前审计上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审计(尤其是事前审计)中所使用的各种理论方法要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要明白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研究中,切不可将任何方法进行无所限制的任意套用,否则将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问题。
总之,要通过审计,大力促进企业提升规范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风险管控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
(完)
文 张潇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