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工业机器人需慎重 应不影响就业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工业机器人,就业,智能制造
  • 发布时间:2015-06-09 13:33

  5月21日~22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大会在重庆举办,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透露,工信部已经印发了一个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一步还将组织力量编制《机器人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并争取把机器人发展特别是研发或产业能力提升,列入国家支持计划。

  一时间,关于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机器换人”等话题的讨论频见报端。有官方媒体称,面对“招工难、用工贵”,大规模“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依笔者之见,在某些加工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速度和产品品质,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隐患,改善生产环境,使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因此发展机器人技术是大势所趋。但从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来说,推动“机器换人”不能操之过急,而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弊。

  从积极方面来看,机器取代手工,煤炭、石油能源取代人(动物)力,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之一,而普及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所以从历史发展和全球竞争的角度看,推行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这一制造业大国意义重大,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近年来,东南沿海的不少制造企业确实陷入了招工困境,既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也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机器换人”难免被一些企业甚至政府部门视为解决“用工荒”的灵丹妙药。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不过,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过于盲目和超前地推行“机器换人”也是有很多危害的。

  目前,我国的劳动适龄人口达9亿,而就业人口只有7.7亿。虽然局部地区和行业出现了劳动力不足,但其主因是就业结构不平衡以及收入、生活成本不匹配所致。在西方发达国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往往超过白领阶层,而在中国,工人的工资很低,只有发达国家的10%~15%,工作强度还很大。倘若国内企业能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降低劳动强度,是可以缓解“用工荒”的。

  而且,很多中小制造企业之所以利润很低,是因为长期缺乏创新以及恶性竞争。如果继续依靠低层次的加工订单谋求生存,引进机器人恐怕也无济于事。

  当前,我国刚刚进入工资上行通道,应努力保持这种趋势,以优化分配结构,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纵然部分企业面临一些困难,但过度推广机器人并不可取。因为高端机器人也很昂贵,且未必能改善所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反而会减少国内就业和消费,最终受益的只是国外机器人厂商。事实上,在生产的灵活度和操作的精密度上,机器人不一定优于工人,否则,苹果公司为何把海量订单交给富士康,而不是某个美国自动化工厂?

  文 胡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