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
  • 发布时间:2015-10-29 17:31

  【摘要】会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事业单位增强财务风险的能力有着保障作用。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具体问题直接制约了会计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力求寻找适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实现的方式。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内部控制 资产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上缺乏有效地制约,尤其是资产管理出现了很大的漏洞,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根源上看,这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因此,建立健全会计准则、做好内部控制,能够防止因个人行为造成的资产流失和浪费,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资产控制不到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也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之间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相互攀比,导致了资金的流失。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和使用上,缺乏束缚,往往具有盲目的跟风性,在缺乏实用性考虑的基础上,大笔一挥购置了不需要的设备。然而,这些无用的设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出现了低使用率情况,这对事业单位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损失。在清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时,由于缺乏估价标准,导致设备在回收报废时出现了随意处置的情况,在会计账目的核对上造成了较大的出入。除此之外,尽管事业单位会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但是由于工作量较大,且缺乏管理意识,该工作停留于形式主义,并没有起到真实的效用。在流动资产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这对流动资产的流失现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隐患,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对办公用品的采购,对最佳的定购量和人员的发放缺乏科学考量。

  (二)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弱化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有些单位则以部门领导兼任的形式进行,由于隶属关系没有被打破,因此发挥不了监督的实际作用。会计审计人员对领导的具体行为缺乏监督力度,在其做出不合理决策的过程中也只能以放任的态度听之任之,这对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外部监督的过程中,包括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都碍于政府部门领导的面子,没有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审计部门以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为依据进行合法性的检查,但是忽视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当具体问题摆在眼前的时候,通常会因为人情关系而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

  (三)违纪违法的现象时常发生

  事业单位在自身的管理制度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缺陷,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工作职能寻求资金挪用上的便利,除此之外,也不乏贪污受贿现象。事业单位的领导通过择机的职权,直接干预会计工作,逃避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在满足自己私欲的情况下,缺乏社会道德和责任感,要求会计人员伪造会计账目,修改会计信息,甚至出现了大额度的假账。当会计人员拒绝该要求时会受到领导的直接报复,因此,不得不选择同流合污,违反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四)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未有效融入会计内部控制

  会计的内部控制包括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因此,做好这两项工作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在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预算体制上的漏洞,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在预算过程中以简单的编制方法进行工作上的应付,对预算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造成了预算指标上的缺失,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工作,其预算指标也缺乏合理性的解释。在风险控制上,事业单位拥有了更广泛的业务,风险系数也会随之加大。因此,会计内部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本身价值,能够遏制财务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及工作原则

  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可以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自身经济活动的开展,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国家财产的损失。因此,在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我们要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还要对事业单位重点投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会计数据上的支持。其次,事业单位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基础。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以最小的投入成本换来最大的经济价值。最后,坚持相互牵制的原则。在事业单位,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权限不同。因此,做到职务和岗位上的分离,能够形成有效地牵制,减少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优化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个人责任制

  想要实现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控制,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内部控制人员管理职能上错综复杂的现象。保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增加会计内部控制的力量,进行自我行为上的约束。建设一支强大的会计内部控制队伍,开展和事业单位相关的技能培训,保持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有利于优化会计内部基础。在内部制度建立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与此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建议收集,减少推行过程中的阻力,改变会计人员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做好防范工作,形成制约机制。

  (二)重视预算控制及风险控制在会计内控的应用

  结合预算控制和风险控制,能够有效减少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树立防范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事业单位要提高自我认识,对以往预算形式“走过场”的局面进行改革,对预算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究,重视预算控制对整个决策的影响。要建立可以调节的预算机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对相关的数据指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利用,完善预算控制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要未雨绸缪,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提供真实有效地数据,在与财务部门的交流意见的过程中注意信息的交换和保密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做好风险的归类工作,参考以往发生的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有利于经验的积累。与此同时,制定风险的紧急预案,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完善会计内部监督,建立奖惩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设立监督程序,对事中、事后的经济行为严格的把关。会计内部控制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监督部门也要加大检查的力度,不畏权贵,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够及时发现会计活动中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可以聘请事务所的会计人员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抽查,做到内外部监督的结合。与此同时,做好会计内部控制的考核,能够对内部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在激励和惩处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要约束内部控制程序,对所有的人员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行为,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因为个人权利,而打破事业单位的制度。

  (四)建立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任何事业单位里出现不相容的职务都需要交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一行为能够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防止人员的舞弊行为。例如:付款人员与审核人员应该进行岗位上的分离。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在金钱的诱惑下有可能发生一些违法行为。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类似工作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特殊关系,做好岗位的轮换制度,保证国有资金的安全性。对于事业单位中单据签字问题,应该按照程序进行,严厉的禁止报销私账,弄虚作假的情况。要明确财务会计人员的审批职权,在自己的管辖权内承担相应的责任,严禁越权事件的发生。

  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做好会计信息的核查工作,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的情况发生。本文对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对棘手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解决措施。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进行探讨,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能够帮助其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管理的要求,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牟丽杰.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及实证评价[J].商业经济,2014(12).

  [2]白海荣,赵运胜.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3]武燕.略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陈源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