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在《启示录》里说:“我是阿尔法,就是开始;是亚米茄,就是终结!”语言开启了世界,并指向我们最深层的思想和梦境。离开身体灵魂无处安歇,没有语词心灵也只能被困在身体里。语言一旦从看不见的内心深处涌现,灵魂便获得了言说的快乐;一个囚徒解放了,世界是它的了,它嘴里所说的语词变成魔咒,万物都听从它。一位姑娘转动她的如意戒指,并说道:“‘水上来,鱼出来!’转瞬之间,水就像一片白色的雾霭升上了天空,随同其它的云彩一起飘走了。鱼儿也劈劈啪啪地跳到了岸上,并且全都按大小和颜色排得整整齐齐。”
操纵语言的人成了真正的强者,哪怕他们处在被损害的位置--当牧鹅姑娘的头发快要被柯德金拔下来时,她喊道:“吹吧,风儿,吹过来吧!吹走柯德金的帽子!吹吧,风儿,吹走吧!让他去追赶自己的帽子……”你猜怎么着?她的话音刚落,真的吹来了一阵风,柯德金呢,当然忙着去追他的帽子了。
圣奥古斯丁劝诫世人,对待文字“不要太过分、太得意,不要把它当作可以依赖的美德,而是要抱着有来就有去的感情,就像我们对待道路、车辆等纯手段的东西一样。”可是舍弃了语言,无疑把自己完全托付给转瞬即逝的时间。意识到语言、道路等手段正是我们所迷恋的,在迷恋的事物里,隐藏着某种有迹可寻的东西,经历千年仍然透露生命的迹象:“我们在乡间看到的自然美景,行走本身给人的乐趣,都迷住了我们的心……我们朝生暮死的人生,就处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说出来就已经消失的语言,却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在那里永久居住。人们对咒语怀有敬畏的时代,它已然发生了效力。童话里的一位王后,因为她的小女儿调皮,有一天她终于不耐烦了,一群乌鸦正好在皇宫周围盘旋,她就打开窗户教训女儿:“你要是一只乌鸦的话,你还会飞走,我就可以安静一会儿。”话音未落,小姑娘真的变成一只乌鸦,从她的怀里飞走了。这则童话告诉我们要小心我们的舌头,重要的是要警惕我们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的百宝箱,仅仅属于他自己的百宝箱。了解自己的愿望,这是《魔法学校》西尔贝先生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
大部分人只是以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愿望而已。比如某个人说,他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教授或者部长。但是,他并不了解,其实自己的真实愿望是想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好园丁……由于他们表达的通常是别人的愿望,而这些愿望又来自别人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从来就不可能经历仅仅属于自己的人生历史。因此,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学会真正的魔法。
这个真正的愿望,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通吃的时代快没有立足的空间了。媒体会告诉你在什么地方购物才上档次,什么品牌的商品才适合你,甚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而许多人一辈子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匆匆奔向那个舆论为他们设计的前程里。
用“芝麻开门吧!”打开一个金银财宝的洞穴;念一句“小餐桌,快撑开”,铺开一桌美酒佳肴的筵席;鹅叫“呃呃”的时候,马上接着喊“粘住”,粘上所有碰过鹅的人,赢得一位美丽的公主……美女与财富,这些在民间童话里反复渲染的东西,未尝不是一个障眼法。如果真如迪诺·布扎蒂小说《魔服》里的主人公所说“魔服送给我的金钱是不义之财,是来自犯罪、流血、绝望和死亡,是地狱里的钱财”,我们会怎么做呢?
童话里是不会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好运的,它通常垂青善良和勇敢的穷人。魔法惩罚坏心眼的富人,并且让他什么也得不到。有些故事大同小异:富人强求上帝给他实现三个愿望的允诺,他本来是想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舒心的,可是他很快就把愿望浪费掉了。他的马不老实,害得他对他的马说:“我希望摔断你的脖子”;接着,他又无端地嫉妒老婆比自己舒服,糊涂地说:“我真希望她坐在这马鞍子上下不来”;这样,他就不得不许第三个愿把她弄下来。
由此,我们得到善良魔法的定律:烦恼、劳累和羞辱归不义的人;幸福、安宁和荣耀归正义的人。
文/常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