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也要“雨露均沾”哦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银监会,实施方案,普惠金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7-11 13:51
小微企业、涉农贷款这些业务,以往大银行可是不愿意接手的。和大单子比起来,这些不光琐碎,而且风险也不小。不过,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银行们可要“雨露均沾”哦,对小微企业及三农的宠爱不能少。
5月26日,银监会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群体和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个事业部要怎么发展?会给小微企业、“三农”等带来哪些利好呢?
普惠金融事业部诞生了
目前,建行、农行和工行已经在4月份完成了事业部改革,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还在努力推进。据了解,交通银行方面正在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试点,而中国银行以并购方式持续布局农村金融。根据银监会和相关部委的要求,银行先进行部分地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预计大型银行在2017年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
《实施方案》中要求相关银行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自上而下搭建普惠金融垂直管理体系,总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分支机构科学合理设置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前台业务部门和专业化的经营机构,下沉业务重心,下放审批权限,以便更好地服务普惠金融客户。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普惠金融事业部亮点主要体现在“条线化”管理体制和“五专”经营机制。“通过构建‘条线化’管理体制,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能力。”该负责人表示。另外,“五专”经营机制即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建立专门的统计核算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建立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
据介绍,工行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部后,将实行“六个单独”管理。一是单独的信贷管理体制,为小微金融业务设置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信贷管理体系;二是单独的资本管理机制,享受单独的资本计量、配置、评价政策;三是单独的会计核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报表体系;四是单独的风险拨备与核销机制,设置差异化的风险容忍度,执行差异化的核销政策;五是单独的资金平衡与运营机制,核定专项资金计划,纳入全行资产负债业务规划统一管理;六是单独的考评激励约束机制,差异化考核问责机制,并对分支行普惠金融业务部门实行双线考核。
事业部设立的必要性
据银监会大型银行部副主任梁玲介绍,截止到2017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363万户,同比增加了117万户;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9.2万亿,同比增长8.9%,基础金融服务的行政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左右。尽管如此,小微企业及“三农”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就有其设立的必然性了。
那么为什么要从大银行开始抓起呢?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大银行资金实力较强,具有先行先试和创新的资源,《实施方案》的下发有助于提高大银行落实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当然,大银行在与双创以及小企业等在业务的熟悉程度、匹配程度和风控上都有一定的挑战,因此,文件从担保、财税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配套,有助于降低普惠事业部和所在银行的成本,使得业务的收益和风险在一定期限内相匹配,这也是核心问题。
那么,“事业部”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用四个变化来概括:一是服务“三农”机构和团队的专业化;二是资源配置的制度化;三是政策产品的差异化,单独设计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政策;四是实现服务“三农”的可持续,这也是最终目的。
如何可持续推动
如何使大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具有可持续性,增强银行“普惠”的动力,这也是监管机构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对此,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强调,银监会和相关部委将在差异化监管、货币信贷政策、财税支持政策等方面强化支持保障。包括支持银行完善服务网络,合理把握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业务不良贷款容忍度,发挥财政担保体系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完善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措施,对普惠金融业务及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准备金、再贷款、宏观审慎评估等方面予以支持等。
在有关推动银行业普惠金融具体措施方面,温彬表示,我国银行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要加快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机构的发展,探索设立适合普惠金融特点且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金融机构,形成多层次、全功能、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丰富服务品种,降低服务成本。三是创新信贷文化。要突破授信依赖担保、抵押的传统信贷文化,树立全新的信贷文化和理念,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风险体系和流程。四是加快信息科技应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渠道,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信息透明度,拓展金融服务的意识。
文/本刊记者 李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