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部利得基金因投资运作、风控合规等环节违规操作遭受监管行政处罚一事迅速在基金圈发酵。西部证券披露,其控股子公司西部利得基金收到的三份来自证监会的监管措施决定书,对其公司及相关个人宣布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在基金公司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监管的重罚无疑给这家小型基金公司再度带来打击。事实上,纵观整个基金行业,中小型基金公司大都还存在规模增长乏力、员工离职率高、投研能力不佳等问题,这种僵化的体制怪圈,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淘汰或许是必然。
违规情况较复杂
从决定书上来看,西部利得基金不仅在信息披露环节存在明显瑕疵,即实际履行基金经理职责的人员存在与对外披露不符的情况、其货基产品在投资资产比例上也超出了规定范围。
此外,西部利得基金还存在未履行基金合同以及出现基金资产净值过低时,未召开解决大会等常见的合规问题。虽然是证监会的一次性处罚,但由此可见,西部利得基金的违规情节非常复杂。
同时,在上述问题的背后,也显示出其部分公募产品规模难以为继的尴尬。从该公司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有13只公募产品的资产净值小于5000万元。
实际上,上述违规情节大多都是指向该公司的多只公募产品,因此西部利得基金的合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也有一定的责任。
日前,西部利得已向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提交了相关情况的说明,并按照中国证监会要求进行了整改。西部证券表示,将督促西部利得进一步梳理相关流程,强化有关人员守法合规意识,防范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事实上,西部利得基金是监管层强化公募业务监管的一个开端。日前,已有消息称有关公募机构的管理办法即将处于修订状态,而伴随着行业内部分风险事件的出现,公募等买方机构正在进入更加严格的强监管周期,近期不排除有更多买方机构被监管层查出问题的可能性
运气不佳做了典型
以前,因同样问题被罚的大多是一些上市公司、卖方机构一类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基金子公司遭到了处罚,也更多是和行业的内在整顿需求有关系。目前公募管理办法正在迎来新的修订,因此监管执行上对公募业务的运作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西部利得基金只是运气不佳,恰巧撞上了枪口,被当做了“典型”。当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也是咎由自取。
事实上,西部利得基金的违规情形并不是个例,相似瑕疵在不少公募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都会存在。日后,随着证监及有关部门的深入调查,监管机关还会查处并披露更多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案件,不排除会有更多公募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或处罚。
与此前监管层重点查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行为不同,针对公募的监管重点,将从重大违规类整顿进一步细化到与指标规定相关“过程监管”,并保证公募产品运作的规范性。
2017年仍然是一个强监管年,估计年内会有更多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获利案件被调查披露,同时针对公募机构的规范化运作也将通过强化检查,从严监管来得以体现。而且,执法部门可能也将不相同,有的是协会,有的是证监会,有的还可能是公安部门。
“拼爹”游戏已上演
随着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各路机构跑马圈地,基金公司间行业竞争加剧,这也让本就在夹缝中求生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愈发举步维艰。市场基金份额占有比例呈现大公司独大,中小型基金公司边缘化的局面,诸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没能给股东方带来金钱效益,甚至因收益连年入不敷出而遭到大股东股权抛售。
基金牌照放开这几年,银行、保险系基金公司迅速崛起,其他中小型基金公司逐渐沦为陪跑,甚至挣扎在生存线以下。另一方面,市场风格轮动,如今股债市难言好转,又没有什么新的投资机会,没有股东方的支持,中小型基金公司想实现弯道超车难上加难。
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经营多年规模迟迟没能有所突破,以规模为基础收取管理费为营业收入的模式导致公司收入有限,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对股东净利润贡献较小,甚至连年收益亏损,遭受股东方股权抛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像西部利得基金,如今成立已有六年,自成立起连续五年净利润亏损。2014年,西部利得原股东方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国际有限公司向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其持有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49%股权,西部利得基金变身内资基金公司。此外,金元顺安基金、国联安基金均因赚钱能力不足遭遇股东方抛弃。
另外,在资本混业经营的冲击下,基金行业也打响了人才争夺战,而人才竞争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小型基金公司。有数据显示,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离职率高起,流动性多高于行业平均,成为基金行业常态。中小型基金公司吸引人才能力不强,留住人才也并不容易。
“背靠大树好乘凉”,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基金公司多是以银行系、保险系为主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借助股东方雄厚的资本实力、充足的渠道、丰富的客户资源,银行系、保险系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对于其他没有股东优势的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看来,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基金公司”,也是要“拼爹”呢!
文/本刊记者 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