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这句“狼来了”,每喊一次,市场都会大跌或暴挫一波。本月1日中国政府网将此事再喊一遍。
去年5月20日,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上海陆家嘴的一次金融论坛上,主动提及“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此后,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官、上交所的负责人等多次言之凿凿的提到:在规则、制度和法律等方面,“国际板已准备好”。
非常滑稽的是,上海市长韩正在去年1月21日的上海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甚至宣称“现在是推出国际板很好时机”;但时隔一年,就在今年1月16日的上海两会期间,包括在3月6日的北京全国两会期间,韩市长却又说,“现在不是国际板出台的最佳时机”。
我们姑且将上海官方这两句前后严重矛盾的言辞,解读成其他方面都已万事俱备,仅仅只差“天时”欠奉。真的是这样吗?
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问题如麻的大前提下,奢谈“国际板已经准备好”,这究竟是一句妄语、还是诳语呢?值得探讨的是:
一、假如再有如安然和雷曼兄弟之类的公司登陆A股的国际板,中国证监会将如何监管这类公司?尤其是在依法和有效方面,请具体、详细说明;
二、假如“安然或雷曼第二”等,在国际板上欺骗了A股投资人,受骗受害者将如何索偿?难道还要然这些人去外国驻华使馆上访请愿不成?况且,在绿大地和中国宝安等一大堆民事集体索偿案中,中小投资人迄今都还诉讼无门,有关方面怎可轻言“已经准备好了?”
国际板的再度被提起,是上周五的事。当天,国务院下属的八大部委联署发文,高调力挺国际板。周一,A股自作多情单相思,真的以为“狼来了”,残忍杀戮,指数暴跌,泥沙俱下,沪深分别暴挫2.73%和2.67%。是日,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不见其踪影,八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也全部逃之夭夭。媒体捕捉到证监会的官员,出来澄清称,国际板还在研究,推出没有时间表。
仅就本周一的暴跌而言,证监会有点冤,堪比窦娥。因为八部委发文的联署单位中,唯独仅缺证监会。《证券法》中规定,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股市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其运行;当然还有对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等一系列的具体职能。
如果要将设立国际板仅只看作是一种“规划”,证监会或许还不具备这种“规划”职能的授权,因为《证券法》中并没有这一条规定。否则,证监会就没有理由不参与联署。至少可以肯定,本周一的股市暴跌,与证监会直接关系不大,却又需要由该会出面来解释澄清其中的子丑寅卯,为此背书。反倒是与诱发该次暴跌直接相关的八大肇事部委,全都躲得远远的。
近段时间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突然提速,应该超过很多人的预期。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姑且不论,人民币与日元的直接兑换,甩掉美元这个多余的中介与累赘,却是由不得他人高不高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下,籍此特殊时机,悄然推动国际板,或许也有抢占先机的味道;这是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与环节。当然最大的现实障碍和反对理由,还是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不能自由兑换。
A股现在大盘股的市盈率,与港股和美股都有的一比,当然是已经很低,包括沪深300这些股票。但市场中还有70%股票的市盈率仍然率高高在上,平均市盈率在30至40倍之间,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即便向下走,也非常缓慢。
A股每每在国际板问题上过激反应,无外乎两点。一、国际板开设后会直接分流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资金,出现两种“抽水”效应:融资圈钱和分流市场资金;二、未来登陆国际板公司的估值,想象中应该大大低于A股现有三个板的平均估值水平。如此,就会形成一种估值的“拉低效应”。
因为此事直接牵涉到市场70%的“非蓝筹”股票,牵涉到几乎所有投资人的切身利害关系,自然就会形成异常强烈的过激反应,理由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监管部门近期也说,IPO在“罕见的高价发行股票”,也在佐证股价的高估。国际板这个“魔咒”的屡屡显灵,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钟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