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店,与时俱进
- 来源:汽车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二战,英国,工业,轿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29 16:33
英国赛车工业现状
定位为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F1,第一场比赛就是在英国银石赛道举行的。现在,英国赛车则在传统中继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二战之后的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欧洲传统意义上的三个赛车强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受到了重创,战前用来生产赛车的厂房和设备,不是已然毁于战火,就是被盟军接管;企业荡然无存,人才流离失所。而作为受到战火波及少的英国,自然就有了重振赛车工业的独有优势。
历史:元气未伤
二战中的英国,虽然饱受轰炸,但是元气未伤,更何况英国作为战胜国,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战败国的工业基础设施打上封条开始接收。也正因如此,英国比欧洲大陆其他国家都更早恢复工业生产,其中又以战后需求持续爆发的汽车业受益最大。
1950年,英国出产的轿车中75%出口到世界各地,商用车中60%出口。全世界进出口汽车贸易中,52%的汽车为英国出产。顺理成章地,英国成为了战后最早恢复赛车活动的国家,各种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战后许多遭到废弃的军用机场,又正好为举办赛车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场地。1950年,在英国皇家汽车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定位为世界最高级别赛车活动的F1赛事开始举办。其第一场正式比赛,就在英国银石赛道进行。而银石正是由废弃的军用机场改建的赛道。英国从此奠定其赛车大国的基础地位。
产业:自成体系
随着美国、德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先后崛起,加上成本高企、内耗不断等因素,英国汽车工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然而,相比之下英国的赛车工业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英国制造业整体萧条的大环境下持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英国的赛车工业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制造业存在,它与其服务的对象——英国本土乃至世界各种汽车赛事,有着各种特殊的相互依存关系。
首先,高端赛事如F1的参与者,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胜利,而成本因素相对而言处于次要考虑位置,因此巨大的投入能保证高端技术和人才的持续加入。
其次,英国本土的各种初、中级赛事,不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其组织水平、竞技水平和商业化水平都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也正因如此,无论是汽车企业、赞助商车手以及从业人员,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从而形成良性的滚动发展。
再次,各种赛事的兴盛,也催生了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促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关的课程研究项目,培养梯队研发人才。名满天下的F1赛车设计师纽维,虽然毕业于南安普顿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但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却是空气动力学在赛车设计中的应用,这一论文也被评为该校优秀毕业论文之一。而在本科毕业之后纽维便直接来到了一支F1车队工作。目前,英国直接开设赛车工程课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超过20家,每年可培养超过1000名研发人才。
经济:产值攀升
正因如此,英国赛车工业不但没有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产业的衰落而衰落,反而日渐发展茂盛,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赛车工业的核心力量。2000年,英国赛车工业的总体产值达到46亿英镑,其中29亿英镑来自于“赛车设计工程”,17亿英镑来自“赛事及相关服务”,而到了2010年,总体产值数字更加增长至60亿英镑。
目前在英国,超过2200家企业依赖于赛车工业产生的收入生存,而间接服务赛车工业的企业数目更加超过4500家。英国赛车工业的总体从业人员超过385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000人,赛事组织和服务人员13500人(数据来源:英国赛车工业协会以及英国广播公司)。虽然注册国籍各异,但11支现役F1车队中有7支的厂房都设置在英国,大多集中在以银石赛道为核心的半径150公里区域内,包括红牛、迈凯伦、威廉姆斯、路特斯、梅赛德斯、印度力量、卡特汉姆。这些车队的核心人才,要么是英国籍,要么就是久居英国并拥有多年的赛事经验。
实力:无人超越
英国在方程式赛车上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英国一共产生了12位F1世界冠军,共夺得16次年度车手冠军荣誉,无论是数量还是次数都多于其他国家。而在传奇赛车上面,基本上除了法拉利赛车之外,其他F1冠军赛车都属于英国车队或者产自英国,如早年的莲花赛车,近年的迈凯伦和威廉姆斯赛车。雷诺车队和红牛车队虽然注册国籍都不在英国,可是厂房却无一例外在英国。所以,R25和RB6这些赛车,也应该算是“英国制造”。赞助商方面,早在1968年开始,英国帝国烟草就将金叶香烟广告涂装披上了莲花赛车的车身,这也许不是赛车史上最早的车身广告赞助,却开创赛车全车车身涂装广告的先河。其后,1972-1978年和1981-1986年的John Player Special黑金涂装的莲花赛车车身更被誉为赛车史上最美丽的涂装之一。
英国的本土方程式赛事不再赘述,我们从一个侧面来做更深刻的了解。许多英国本土的F3车队,其装备和实力并不比一支中小型F1车队差太远,一些车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风洞。如果你清楚一个高质量的风洞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就知道这些车队不是来玩票的了。当然,风洞在闲时可以出租给有需要的顾客以贴补家用,而在英国这样的顾客还不在少数。
在基础设施优秀、上层建筑齐备下,英国的其他赛事水平自然也就不在话下。拉力赛中近年来英国出过两位世界冠军车手,先有麦克雷,后有伯恩斯,可惜他们都因场外原因英年早逝。而英国的优秀耐力赛、房车赛车手更是一抓一大把,其中又以普利奥克斯、赫伯特等人较为知名。不过英国在长途越野赛如达喀尔这样的赛事上显得一片空白,也许是他们认为这样的运动老是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实在谈不上绅士形象和风度有关吧。
虽然二战已经过去了六十几年,但英国赛车工业从二战之后树立起来的领导地位俨然没有动摇过,纵然近年来随着德国车厂的兴盛和舒马赫的横空出世,德国国内赛事水平持续提高,优秀车手不断涌现,然而英国赛车工业凭借其多年的积累,仍然可以高出一线。举个奔驰车队的例子来看,虽然算是个德国车队,两位车手也都是德国人,可是原车队经理是罗斯·布朗(英国人),技术总监Nick Fry也是英国人,车队厂房在英国Brackly,负责赛车发动机的奔驰高性能发动机(HPE)部门也在英国Brixworth。总而言之,大老板是德国人,在场上开车的德国人,其他管事的、干活的都是英国人,GDP基本上得全算在英国。大体上,英国在赛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英国这个赛车界的传统老店,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撰文>Ay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