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优质职教的新航道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教学,一体,传承
  • 发布时间:2014-10-24 12:58

  ——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2007年,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横空出世,缔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绍兴模式”。

  “以无墙理念办有墙之学,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2012年,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厚积薄发,“把课堂设到酒店”的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羽翼渐满,再度领航中职教育改革,成为施行“现代学徒制”的“领头军”。

  “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合一”2013年,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以浙江省第一的验收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评估验收,“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职学校改革典范,传承、发展为新“绍兴模式”。

  改革树新,“变”中求优。这所区级职校一以贯之,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其中“一体化”教学更是为了追寻优质职教的新航道,催生“最好课堂”,助跑学生成长,深入推动“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举措。

  ●探索

  “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曲

  5个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纺织技术及营销、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65个课程标准,35门优质核心课程,31本教材。从2009年开始试水一体化教学改革,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逐步完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

  但是,“没有方式的改变,内容的改变就如同空中楼阁。”2013年开始,在校长倪国兴的倡议下,学校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大刀阔斧进行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专业教区——从“标准化”到“定制化”

  在学校一体化专业教区内,正在进行实操演习的学生们站在操作区的操作台前分工合作。整个教区除了操作区,还有专门进行理论教学和分析点评的教学讨论区,陈列企业典型产品和师生作品的展示区,进行互联网查询的信息搜集区。四个区域既互相区别,又融于一体。

  “一室四区(操作区、教学讨论区、作品展示区、信息搜集区)是一体化教室的标准配置,今年学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生活保障区,进一步拓展了一体化范围”据学校副校长薛水林介绍,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保障。

  参观时,记者发现,学校基于学情对标准教室的“小改造”不止这一处。如学习讨论区都采用了新型的短焦投影设备和电子黑板,这种多媒体教具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进行移动式教学。这就解决了在部分一体化专业教区场所中小、长焦投影设备对空间要求高这一“障碍”。再如该区的桌椅,其大小、式样、布局都各显专业特色。据悉,这些桌椅有不少是由学校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私人定制”的,以满足不同专业“个性化”教学需要。

  “设备合乎教学需求,布局更要合乎教学需求。这样的定制才是高端的定制,是体现教育本质的定制。”薛水林告诉记者,今年初,学校从每个专业中遴选4门课程,构建以形成产品为目标的专业特色课程,从而打造特色教区。所谓特色教区,就是以“生产产品”为目标的工艺全线式教室。如学校服装专业的设计课程会涉及到各种服装面料,学校就开设了数码印花的特色课程。为此,学校专设了从布料图案设计、加工、数码印花的整个学习、生产、教学、办公为一体的特色教区,以10人一组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完成产品(作品)为终极目标”的一体化教学理念指导下轮流进行学习、操作,实现理论课、实践课在时间、空间上的结合。一旦特色课程开课,40个学生的班级将被分为4个组,轮换使用4个特色教区。

  薛水林认为,“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特色教区的推行,是对一体化专业教区的“升级”。目前,不少学校一体化专业教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但仍然存在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实践教学浮于“练习”,难以符合生产岗位的真实要求。而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特色教区则是把一个工艺流程的全部工位集中起来,真正地做到生产性、个性化的理实一体。

  校企合作——从“教学做”到“产学研”

  职业教育应当平衡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关系。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桥柯区职业教育中心凸显校企合作的优势,实施校企合作“334”工程进一步深化“教学做一体”,并拓展到“产学研合一”模式的转变。

  学校借助老牌专业的辐射影响力,在校内建立了3个教学工厂(以设计研发为内核的纺织教学工厂,以小批量生产为内核的服装教学工厂,以来料加工为内核的数控教学工厂)、3个教师工作室(以个性化创意设计为主营的纺织品花样设计工作室、以婚纱设计和定制为主营的服装产品开发工作室、以技术咨询指导为主营的楼宇智能开发工作室)。4个研发、服务中心(纺织品研发中心、纺织品检测中心,技术设计服务区、电子商务公司)、

  “334”工程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一方面为一体化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计提供了企业素材,如服装专业的“袖子”设计与制作,一方面为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任务的完成延伸了教学空间,即学生可以将“半成品”在教学工厂“深加工”,这大大促使了学校“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合一”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今,学校已在其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项目内容工程化、学习内容工作化、教师指导精细化、学生操作规范化、成绩评价多元化的“五化”实践教学模式。“五化”实践教学模式下,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即每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

  “‘五化’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副校长薛水林介绍到。借助教学工厂、研发和服务中心、教师工作室的校企合作平台,把一体化教学战线“拉长”到课堂之外,覆盖全部的专业教学,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技能训练得以“双高涨”。记者了解到,该校“一体化”的教学在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近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屡屡“摘金夺银”,尤其是2013年的国赛上,一举获得4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全年学生技能赛总成绩稳居全省第一。

  双师引入——从“专家行家”到“能工巧匠”

  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一直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2012年,该校《基于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就已获浙江省第四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形成了“教师沉到企业、参与行业、服务企业”“技师进校、专家引领、传带教师”的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特色。

  据薛水林介绍,学校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进行为期2个月的企业实践,必须进驻企业进行实际顶岗锻炼,返校后还要进行“集训”,参加技能“过关考”,以后还有“提升考”;另一方面在建筑专业试点援引社会师资,打造1位理论教师、1位实战教师“合体”上课的“1+1”双师课堂。

  今年,学校建筑专业在行家、专家进校的基础上,又引进虽无证书却有绝活,有着建筑行业30年经历的“草根型”能工巧匠——施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砌墙、焊接。“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这对大多数没有生产背景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以建筑专业施工技术与工艺课程为例,砌墙部分内容就要涉及焊接、搭建、错缝等各种各样的实战技能,而这些往往是校内的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施老师的引进正是弥补了这一缺陷”薛水林说。

  学校教师授课,草根专家解惑,一唱一和,“对症下药”,使一体化课堂变得更为高效。正如校长倪国兴所说:“双师课堂,其实是现代学徒制的‘返璞归真’,从校外拜师学艺重新转移到校内,让学生同时拜两位‘师父’,边学理论,边学实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能做产品的学生。”

  当然,双师课堂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有了草根专家的参与,建筑专业的教具也有了“原创”的可能。由于建筑专业的一体化专业教区,既需要全景展示建筑工地的各个阶段,又能便于上课,这样的“教具”完全无法向市场购买,只能靠人工搭建。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在施老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学校建筑专业包含全部工种的室内“建筑施工”教区正在一点一点地完善起来。

  ●观点

  校长倪国兴:育“四有”职教新人办“品牌”职业学校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而能够撬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支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品质。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几年一直围绕“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如何保障教的好、学的好”这四大“老师教、学生学”的核心问题,创新构建了“教学做一体、产学研合一”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绍兴模式”,培养了大批“做人有底线、文化有底蕴、技能有底功、创业有底气”的“四有”职教新人。

  第一,重构课程,现职校本色。

  于一所学校而言,赋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与能力;于中职学校而言,还应增设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服务终身职业生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直是学校首先深思的问题。基于此,学校的观念是不断“刷新”教学内容,两年一轮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以建筑专业为例,2013年,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相关知识、技能进行了全面梳理,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划分了教学项目及相关任务,最终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省课改教材。2014年,学校还采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模式编写了《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等6门课教材。

  第二,优化环境,一体化教学。

  新的内容,要求新的方式配套。思考“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关乎整个教学内容的落实,也关乎专业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认为,“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因此,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以教学环境的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一体化的专业教区,如每间实训室布局都以“集成、共享、开放”为目标建成“学习、操作、信息收集、展示”一体化的实训室,以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的文化氛围吸引、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尤其是组织形式从“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到以工作项目为主线的现代化“教学做一体”。同时,学校实施“334”工程,不仅引进企业产品、企业工艺,还让师生的工作室进驻轻纺城创意园,输出“智力”服务和技术服务,从而确保生产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一体化,最终促使“产学研合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则是“团队合伙人”的关系,平等、自主、开放、合作,教学相长,彻底扭转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

  第三,多元评价,个性化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职教育更是一种温暖的抚爱。而这就是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衡量和评价一节课“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落脚点。为实现“人人能够成才,人人能够出彩”的教育目标,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基于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施个性化的多元化评价。针对渴望就业的学生,就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内容,以企业标准和岗位标准为准绳进行评价;针对渴望升学的学生,就以升学为导向,以文化底蕴和理论素养为基准,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参照进行评价;针对渴望创业的学生,就以创业为导向,以创新、管理、组织等综合能力为标尺,以优秀创业校友为借鉴进行评价。通过弹性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本我”,成就“自我”。

  第四,创新机制,无围墙管理。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决不能“普高化”。学校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也就是学校运行和管理机制要创新、要突破。有鉴于此,凡是能为学校所用的资源,如师资、实习实训场所等,学校都是“但求所在,不求所有”,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紧密型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和产业深度参与教学,将合作企业打造成“附属学校”。

  今年,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花样设计专业就以“绍兴光辉制版有限公司”冠名招生。目前,双方已在“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始业教育、培养方案对接、校企师傅互派学习、校企文化衔接、奖学基金设立、校内制作企业单子、校企互助攻克难题、学生就业”等多方面达成合作办学共识。学校就是充分借用“绍兴光辉制版有限公司”这一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全力推进绍兴教育现代化的当下,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应思考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办学追求。改革进取,应该让人才培养模式以时代为鞭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让学生多轨迹成才;打造开放式学校,应该是人本、共享、无界的育人高地。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有品质的教育。这样的职业学校,才是人民满意的品牌学校。

  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