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实习就业一体化实践策略刍议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中职学校,实习,就业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10

  ——以池州市职教中心为例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能有效促进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就业率和稳定率,有利于形成 “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衔接”的办学机制。

  关键词:实习就业 一体化 模式创新 策略

  池州市职教中心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就业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出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新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好格局,保证了顶岗实习就业基地持续健康发展,使学生就业率达到98%、稳定率达到90%,形成了“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衔接”的办学机制。

  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实习就业观

  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池州职教中心在办学中倡导“先做人,再学技;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鼓励学生在学校既学习知识,更学习做人。学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养成教育、自我管理教育、“7S”管理教育等多种形式,倡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事事有讲究”的习惯;引导和帮助学生懂得爱、学会感恩,对父母有孝心、对同学有热情、对他人有礼仪、对工作学习实践更认真。通过德育引导,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树立正确的实习就业观和择业观,形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踏实工作作风,克服实习时拈轻怕重、挑三拣四,择业时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坏毛病。

  二、理实一体化,课堂与车间、实习与就业相对接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它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池州职教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融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14000平方米的第二实训楼和培训综合楼,形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电器技术、数控加工、酒店管理四大区域性实训场所,可容纳1000名学生同时实习。学校还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设立“教学工厂”,科学构建了“课程教学与车间实习”整体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这样课堂对接车间,理论学习对接实习实训,校企相互融通,课堂即车间,学生即员工,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实习的无缝对接,理实一体化教学得以实现。

  1.车间建在学校

  由学校提供场地,积极主动寻求企业的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进企业的设备设施和流程生产线,把工厂建在校园、把车间建在课堂。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减少了学校办学成本,又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空间。目前,学校已与池州家用机床股份公司、池州交通驾校、悦达汽车修理公司、秀山国际大酒店四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了三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厂”——机电教学工厂、汽车教学工厂、酒店教学工厂。

  2.课堂设在车间

  学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将典型意义的教室搬进教学工厂,真正实现在车间内进行直观性理论教学和针对性实践操作教学,在企业化环境背景下实现理论化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动手实践,理论即刻变成实践,实践印证了理论,实现了学生理论吸收和实训演练零距离。学校与企业在学期初共同协商制订学生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和实习考核细则,轮流安排机械电子类、汽车类、旅游宾馆类学生到教学工厂实习。企业则负责安排学生实习工位,并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采用一个工种一个小组一个师傅对应传授技艺的方式,一个工种结束后由师傅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劳动纪律、操作流程、产品质量三个方面。

  “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教学模式改革,整体上形成了“课堂上理论教学—实训室实践操作—车间里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职业学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教特色。此外,学校在汽车专业率先实施“7S”管理,进行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对企业的操作流程、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互换,实现校内学生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合作,实习和就业一体化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模式就是指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为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它是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而且也能使学生的工作实践顺利进行。池州职教中心在工学交替方面,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课堂学习方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针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化技能,注重素质,设置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大课程模块,为学校实施工学交替奠定了基础。学校旅游宾馆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开放办学,把学生直接送入酒店宾馆,将课堂直接搬进操作服务现场,学生每日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酒店运行机制,这样使情景教学与企业规范化管理一致,学生一出师就是有一定等级的技术工人,一毕业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订单培养

  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池州职教中心与企业、行业牵手,与省内外十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按照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马鞍山华菱星马股份开设了“华菱汽车”、与池州汽车城开设了“钣喷汽车”、与浙江仙鹤集团开设了“仙鹤纸业”等一批以订单教学班。企业参与确定订单班教学计划,派遣部分技术人员送教到校,学生着员工工作服,发放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同时,将企业文化体现在教室布置上,做成小册子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感受到企业的管理文化,学到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到企业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池州职教中心与企业、行业密切联系,先后与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江南集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严格派专人跟踪管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协调企业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文/朱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