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民:造就技能大师的大师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技能大师,讲师,团队
  • 发布时间:2014-10-24 13:00

  王为民,广东省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电子技术专业高级讲师、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国家教育部电子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电子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教材建设专家组专家、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裁判。2014年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三尺讲台,一方天地。三十载勤学钻研、上下求索,一名技校毕业生已成为全国电子专家,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著述等身;三十载无私奉献、桃李芬芳,从他的课堂上走出了全国冠军、技术能手、企业精英。他,是一位造就技能大师的大师。

  要成名师,先成名手

  1985年,王为民从湖南省郴州地区供销技工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王为民到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应聘,由于课讲得好,两个月后他便被任命为电子通讯科副科长。

  2003年,王为民来到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在试用的第一学期里,他创造了两项授课记录,一是周课时纪录42节课,二是试用期教师最高月工资。

  刚当老师的时候,王为民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是教技术的,首先自己的技术就得好。那会,每到放假,他就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去,免费上门服务,帮别人修家电,渐渐地把各种家电的故障毛病摸得门儿清。到现在,系里年轻教师遇到修电视机的难题,有时也会向王为民请教,请教完了自己去试,再教给学生。

  王为民还把系里老师组成了一个研发团队。王云汉、薛林、袁建军、黄晚青、邱启华、李俊湘、谢志平、刘岚、左怀山、黄海兵、张国良这些技术能手,都是团队的成员。课余和节假日,王为民就带着这个团队主动出击,到企业里面去做技改。

  现在,电气工程系里的老师,一半以上都有做企业项目的经历。王为民说:“锻炼技校老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他们下企业。他们会做了,自然就会教了。”

  在广东技师学院任教11年来,他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达587天,实践课时总计3522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开发成果3项,获专利1项,还有1项专利正在申请中。他先后担任了30多门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训教学工作,是广东省农民工培训专家,主编了国家级教材13本,指导了20余次竞赛,开发了具有示范性作用的CAI课件26个,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技能人才。

  一场大赛上一个台阶

  2012年,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无线电调试工比赛举行。王为民指导的选手打破了广东省大赛“客场不夺冠”的魔咒,获第一、七、八名,捧回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团体一等奖、雏鹰奖、优秀教学组织奖。

  指导学生参赛,王为民的原则很简单:只要比别人好一点、快一点,就能取得名次。而为了这“好一点”“快一点”,他这个“金牌教练”使出了浑身解数。每逢大赛,他都会把全省最好的教练、专家请过来,让他们看训练、提看法。他说:“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指导的方法不同,我们再开会集中讨论大家的意见,对症下药。”

  训练还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因为技术的智慧都来源于生产实践。为了训练选手练焊接速度和焊接质量,王为民把选手送到校企合作企业惠州三华公司的教学工厂。选手们在质检岗位、焊接岗位一待就是一个月,技术水平、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全都提升了。

  大赛要速度,训练也要讲究效率。比赛中有很多项目需要画图,王为民找到合作企业广州风标,由他们提供仿真软件Proteus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自己一做完马上就能通过仿真软件测试正确与否,训练速度大大提高。

  近三年来,学校电气工程系逢赛必到、逢赛必争、逢赛必胜。师生参加六项省级大赛、两项国家级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承接四次大赛广东省集训基地,均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而每一次竞赛就是发展路上的一个台阶。

  承接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项目后,王为民雄心勃勃:“我的目的就是把大赛引入到每一个人心里,让他们心里都有一个标杆,知道什么是世界水平,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教学工厂中锻造技能

  在广东省技师学院南院,有一栋二层小楼。过去一年,除了系里,这里是王为民待得最多的地方,他繁忙的脚步几乎要踏穿这里的地板。这里是电气工程系的一块“试验田”,试验的是“教学工厂”这一舶来品。

  走过摆着绿色盆栽的前台和陈列着企业代表性产品的展示大厅,销售部、研发部、材料仓库、生产车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一般企业无异。

  接待处的电视上,放的是产品生产的录像,具体讲解生产中的工艺要求和安全生产须知。这是学生们以企业员工身份到厂实习时,接受的第一次新员工培训。

  学生的生产过程由企业派来的师傅和系里老师指导,必须严格遵守工厂的各项生产纪律。实习1~3周后,学生回到课堂继续学习,之后再回到工厂,到相关岗位实习。有时学生该实习了,但企业暂时没有订单,老师们也把实习课题放到厂里来做。

  系里老师也被王为民挨个儿“下放”到厂里。在研发部格子间上,贴着系里几位教师的名字,他们是被企业聘来做技术顾问的。工厂运作半年时间,他们就和企业工程师合作,研发了电梯实训考核装置、电工技能与工艺实训考核装置、制冷实训装置等教学设备。

  让他高兴的是,现在全系老师都感受到了教学工厂的“魅力”。不少老师经常带学生搞生产实践性实习,可以说,教学工厂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老师们在这儿锻炼几次,再回去搞一体化教学,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每天,他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要忙到凌晨才肯休息。大家在背后叫他“工作狂”,他也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笑笑,说:“我就是吃这碗饭的,只要对人才培养有利的,对专业和学校发展有利的,我就尽量去做。”

  桃李芬芳,让王为民感到欣慰,但对于坚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他来说,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没有止境,他不知疲倦地思考着、实践着……

  文/特约记者 骆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