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音乐课受到学生的青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音乐课,兴趣,启发诱导
  • 发布时间:2014-10-27 08:31

  摘要:通过课堂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美的源泉,音乐的内容充满情感和意志,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学习实践意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难题,就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美、创造美,这样美将会撒满音乐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留住每一个学生的心。这样的音乐课堂会成为学生们快乐成长的美丽殿堂。

  关键词:音乐课 兴趣 启发诱导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接触音乐是为了娱乐、休憩,许多青少年更喜欢节奏明快、感情丰富、易唱、易学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问题,他们认为音乐课堂中的乐理知识、视唱技能枯燥乏味,课本的歌曲不够时尚等等。针对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行动起来,抓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充满创造力、富有吸引力的音乐课堂。那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具体该如何做?笔者在此谈谈在音乐课堂中实施的收效较好的一些方法。

  —、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首先着手丰富教学内容,经常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优秀影视歌曲、优秀音乐剧等在课堂播放,对于学生提供的动画音乐也参考性地使用。这些资料合理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能使音乐课锦上添花。例如:学习拍号及指挥后,笔者就播放一些好听的影视歌曲,要求学生用刚学会的知识去判断其拍号并合着音乐练习指挥,去体验不同拍子的节奏特点和强弱规律。通过这样的合理加料,使学生既能学到音乐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得到发挥,从而可以逐步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到了学期结束阶段,笔者会安排一节表演课,让学生们各尽所能地展示才能,如唱歌、舞蹈、演奏等,有了这个舞台,学生上音乐课更认真了,因为谁都想在登台时表现更精彩。

  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着手。好动、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这天性充分发挥有利的一面,让学生动而不乱、胜而不躁呢?对此,笔者颇有心得。以唱歌课《斑鸠调》为例,该曲是一首流行于江西地区的茶歌小调,音乐活泼热情,节奏简洁明快,颇有特点的衬词增强了作品的农村气息。对于这首歌曲,笔者打算从歌词、旋律两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去完成。分析歌词时,笔者发现有不少问答式句子“春天么咯叫?”“春天斑鸠叫”。于是笔者决定采用对唱形式学唱新歌,把全班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并提出采用比赛形式来学唱新歌。学生一听来了兴致,都想获胜,于是男女生便不甘示弱地开始练唱,很快就轮流学会了“问”和“答”两部分。接着,笔者抽取一部分男女生演唱,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点评。听完演唱后学生议论纷纷:“衬词唱得太响了,喧宾夺主了。问答效果不明显,没对比。”笔者表扬了学生的细心,并且提出处理意见:衬词是陪衬,要轻巧、俏皮地唱,才能烘托淳朴、风趣的农村气息,唱关于“问”的句子,音调可上扬并在尾音加入上滑音的效果,唱“答”的句子,可在尾音加入下滑音的效果,这样问答式就成型了,对唱效果就明显了。学生们通过这种练习方法,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兴趣浓厚。

  再分析歌曲旋律特点,发现它节奏明快、风趣,有很强的律动性。笔者觉得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田园风格比较了解,即兴表演应该没问题,于是提议学生用形体去表现歌曲。学生一下子乐了,因为表演《斑鸠调》,简直就是展示自己真实生活的片段,太有趣了。学生马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开始即兴创作,不一会儿,一幅闹春图出现了:合着欢快诙谐的采茶小调,学生轮番上场,只见刚才还是一群高高条条的少年男女在热火朝天地劳动,一眨眼他们却变成一伙“小矮人”,原来他们在表演矮子步,使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有的学生找到拖把横放胸前,两脚则不停地踩动,原来他们在模仿车水灌溉农田;还有学生模仿杜鹃、蛤蟆、斑鸠的叫声,“叽哩咕噜”“呱呱咕咕”。这些叫声此起彼伏,惟妙惟肖,好不热闹。不知不觉,这堂音乐课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结束了。笔者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老师肯下工夫,安排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地围着教学目的学,那么整节音乐课就会动而不乱,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

  所谓启发诱导,就是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以唱歌课《采茶忙》为例。第一段歌词在完成歌词套念后,学生很顺利地跟琴套唱好了歌词。可在套唱第二段歌词中“︱摘下了新︱茶哟︱-”时,因受第一段歌词“︱三月里 是清︱明哟︱”的影响,学生易错唱为“︱摘了新茶︱哟哟︱”。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决定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难点,于是建议学生从等值音符互换着手。到底怎么换?把谁换掉?学生们开始思考“一个全音符可换两个二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可换两个四分音符……”,发现学生们思路正确,笔者接着提示,可以歌词、歌谱同时进行对比。果然学生很快明白过来了:“︱223 66︱”既然歌词“是清”两字变为一字“新”,那么对应的歌谱“66”两个八分音符,也可换成等值的一个四分音符“6 ”,学生按节奏“︱223 6 ︱ 5 5︱”套念歌词,“新”字稳稳唱了一拍,“茶”字再没提早出现了。接着笔者再弹这两小节,学生马上准确无误地套唱了歌词。学生兴奋极了,因为体验到了乐理知识的用处,体验了亲身解决难点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上课就会更认真。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所唱歌曲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唱歌课《外婆的澎湖湾》为例,这首校园歌曲的演唱学生很快掌握了,却缺少内涵,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上。首先要求学生分析歌词,然后要求他们展开想象用歌词去描绘画面。学生马上忙活开了:“活泼的我惬意地坐在家门的矮墙上,望着晚风吹拂的澎湖湾,往日记忆浮现脑海:幼小的我和拄着拐杖的外婆牵着手,依偎着走在澎湖湾,一路上欢声笑语相伴,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多少美好时光,每次祖孙俩被夜色吞没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学生们被自己描绘的画面感动了,立即勾起儿时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之门大开,情绪变得恬静了。此时此刻,笔者觉得非常适合演唱,因为学生们情绪已经酝酿好了。果然优美旋律缓缓响起,学生们马上表情投入地演唱,这次有了丰富内涵,真正是声情并茂。所以坚持在课堂里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环节,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忙碌而充实,学生们会越来越自信,音乐涵养也会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课、走进音乐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美的体验的粗浅建议,虽然只是一些小小尝试,但收效甚好。

  文/温珍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