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必要性,对策,审美教育
  • 发布时间:2014-10-27 08:02

  摘要:培养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技工院校的重要目标,而重技能轻人文精神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毕业后将面临适应职业变化的考验。本文认为,加强人文教育在技工教育中的渗透十分必要,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有效达成人文教育在技工教育中渗透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育现状 必要性 对策

  一、技工院校美育现状

  很多人认为,技工院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及技能训练,而美育只在德育课上一带而过。如此偏颇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审美观念已出现严重偏差,主要表现为盲目地崇拜、模仿,过分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能正确发现生活中的美,不能从学习中找到美的乐趣……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在生活中分不清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庸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

  二、技工院校美育的必要性

  目前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审美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孤僻、嫉妒、无聊、厌世、仇恨等不良性格的大有人在。他们在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对优秀文艺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也就常常会在语文审美教学过程中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那种恬适、无拘无束的意境时,教师沉醉其中,而学生的感觉和教师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因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三、实施对策

  1.通过阅读来感知美

  学习优美的文学作品时,不必给学生细致地机械分析,只要求能使用正确的朗读、意会主旨即可。所以在课堂上,笔者采用的是“四步朗读法”(范读、自由诵读、齐读、个人演读)。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同时,教师语言的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至关重要,会带动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为了强化朗读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去实现。比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出示有关音频文件、图画和风景画,给学生以直觉上的形象;在朗读中结合观赏,使其直接感受到作者描绘的景物之美,形成最初的审美认识,为审美知觉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和捕捉到美点后,就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抓住美点,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为载体,通过激趣、品读、感知、联想、顿悟,把握美的特征,进而神聚化合,将作品中完美的形象再现于眼前,使学生在经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时,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多写多说

  写作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根本途径。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美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之美。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了“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语言美后,可以再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出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情感,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创造自己的意愿之美。说也是调动学生创造自己意愿之美的途径。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说我猜、成语故事讲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说,在“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说”中创造自己的意境之美。只有追求美好的事物,才能发挥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价值,同时也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感受美、理解美。

  4.教师具备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赞可夫曾说过:“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集汇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审美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深刻鉴赏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下,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中的美善,增强和提高自身区别社会生活善恶、美丑,提高对复杂现象的判断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深刻领悟社会现象的价值蕴含。

  文/周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