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美育”教育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散文,审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9 08:58
【摘要】散文教学中创造意境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激活想象完成审美链接,领略谒笔提高审美能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和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赏析,有效提高散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意境 想象 谒笔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4)12-0019-02
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人说新课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能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新课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更宜教师利用动情的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以此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面对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清澈见底的水塘、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通过激情的朗读来营造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再如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关上课本,闭上眼睛,于是老师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朗诵“月下荷塘”部分,让音乐感染力和老师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的朗诵来初步唤醒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使之产生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急切期待。情绪与文章的意境完美的对接,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审美欲望。
因此,不管是教师的豪迈奔放的朗读,还是借助音乐在启迪学生的思维渲染课堂气氛,都是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而这正是对文章进行审美情感体验的前提。
二、调动思维,激活想象,完成审美链接
在阅读散文中积极思维,发挥想象,能对文章进行有效的审美情感体验。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描绘了父亲送儿子的几个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文中的“我”多次叠现的流泪情境深刻地折射出“事非经历不知难,情无感受不知味”。通过文中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就会形成文我一体的情感。再就是品析词句促进联想,为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也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进行揣摩、领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如《荷塘月色》中“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要领会作者通感手法的妙处,体会塘中月色的光与影配合的美妙景象,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完成审美链接。
三、领略“谒笔”,提高审美能力
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从而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的分类。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便属于议论散文。文中写到“原来如此!……”短短的一行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悲痛,愤怒,不满,谴责。但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这些,而是用了四个字轻轻点出,从而留下艺术的余地,造成了作品的模糊性。“谒笔”也可以说成是“空白”。贾平凹认为“研究”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又能‘起飞’,神妙更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可见作家们常借鉴中国画的“空白”技巧,在文中留有余地,所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在无声处尽情感受“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总之,审美情感的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就是要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感性与理性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素质教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完善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各类散文作品,大多数都是情畅意浓,言辞优美,再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定这些优秀的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赏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赵华德(四川省万源市第二中学636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