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沈从文,民俗,腰鼓
  • 发布时间:2015-01-19 09:0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4)12-0025-02

  在汉语言文学大统一的趋势下,哈尼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处在不断消亡的边缘,现在的哈尼族孩子不要说懂得哈尼民俗文化,就连哈尼语言,能讲得通顺的都已经极少有了,他们的父母大多以从小教会孩子说汉话为荣,孩子们从开始学说话起,所学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再是哈尼语的“啊答、啊妈、啊波、阿雅”,就连“吃饭、喝水”也不再是哈尼语里的“阿活扎、恶粗堕”了,“读书”也不再是哈尼语里的“熟啊读”了,在这样的教育和熏陶下,哈尼族的孩子们连学会本民族语言都显得十分困难,不要说懂得哈尼族的风俗人情、传统习惯了,哈尼族的孩子们即将忘记自己的根。这样下去,哈尼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即将消失殆尽,这将是哈尼民族极大的遗憾和悲哀,这样发展下去“哈尼将不哈尼”,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将会损失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将是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悲哀!为了不使哈尼民族灿烂优秀的文化消失,墨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政府也做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从墨江县第一届国际双胞节开始,举办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阿卡”文化学术交流研究活动,也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阿卡”文化和哈尼文化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阿卡”文化实际上就是哈尼文化。当然,要把哈尼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且不断把它发扬光大,当靠政府的努力与宣传是不够的,我认为,我们身处哈尼族聚居区的教师们也应该勇挑重担,致力于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把哈尼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以保我们哈尼族有秀的传统文化不至于消亡。经过本人这是多年来的教学研究,本人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初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哈尼民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好些教学内容都是纯文字性的叙述和描写,往往显得很抽象,形象性和直观性不够强,在教学过程中当靠教师纯语言的介绍和讲解,学生往往无法深刻地感受到语文应有的内在的美,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对他们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理解起来往往会出现一知半解、半懂不懂的现象,在这个时候,假如能加入一些本民族的因素,理解起来往往会更容易一些。

  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只用平白的语言进行讲解,就会显得干巴巴的,如果能加入一些哈尼民歌的元素,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味,很有亲切感。在导入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会用概括式的介绍云南是花的海洋、诗歌的故乡进行导入。这样的导入显得很空泛,缺乏亲切感和形象性,如果能让学生即兴来上一段哈尼民歌,就会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一下子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例如用哈尼民歌《巴哈呀迷》(月亮姑娘)进行导入,就很有亲切感,因为这首民歌在我们这儿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这首歌曾经在2008年由本校音乐教师张建品带领着本校的六名女生,配合着县文工团的有关工作人员到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进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节目结束后,这首哈尼民歌就被选入了“中国民歌博物馆”,成为了哈尼族的经典民歌。2011年,这首哈尼民歌又被编成舞蹈作为本校的课间操,这首民歌进一步被本校的学生所熟悉。当“巴哈噫,巴哈啊!诺呀迷阿哩趴孬孬尼孬纳奥老写啊乜唉……”这一悠扬的的旋律被同学们唱响的时候,民歌与同学们的距离就被拉近了,同学们自然的就融入到民歌的氛围当中。

  当讲到文本所介绍的歌会的三个场面,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时,为了增强直观性,也可以把哈尼民歌的几种场面融合进来对比感受,如“山路漫歌”就与哈尼人民早晨出工或傍晚收工时所唱的山歌极为相似,“山寨传歌”与哈尼老人们在逢年过节所进行的“哈巴卡”极为相似,通过这样的整合,这篇抽象难懂的散文,就会变得形象生动,很有亲切感,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民间舞蹈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刘成章先生所写的《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中关于艺术的一篇优秀散文,这篇文章教师教起来也不好教,学生也不好学,因为文中的好些情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例如“演出的壮观场面”、“雄壮的鼓声”等内容,由于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就只能凭想象,这样教师就无法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也无法切身的感受到腰鼓表演的雄壮的、粗犷的美,无法真切的感受到腰鼓表演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力,表演场面的壮观也无法感同身受。要把这篇文章教得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我们教师就一定得想尽一切办法,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我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们哈尼族有一种舞蹈叫做“扭鼓舞”,演出场面和震撼力都与“安塞腰鼓”极为相似,就尝试着把“扭鼓舞”引入到教学中来。“扭鼓舞”是哈尼族在过其传统节日“扑吗兔”(祭!)时所举行的一种舞蹈,“扑吗兔”是哈尼民族用于祭拜土地神,以祈求五谷丰登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分三天进行,第一天为“迎神下山”,这一天,“扑吗啊波”就会带领寨子里的若干长老到!林里祭拜,杀上一只大红公鸡,杀上一口小猪进行祭拜,然后把一枚鸡蛋用一只钵头罩在!树下,祭拜仪式就算完成了,然后把小猪肉按人头分给各家。而各家各户在这一天就会舂粑粑、染红蛋,杀鸡、宰猪,邀上亲朋好友热热闹闹过节,到了第三天,就得送神回山了,这一天,寨子里就会摆起长街宴,长老们欢聚一堂,待吃饱喝足,就会跳起“扭鼓舞”人数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哈尼汉子们在沉重的鼓声中载歌载舞,相互敬酒,场面蔚为壮观,这场面、这声响,与“安塞腰鼓”的演出场面极其吻合,一联系起这个场面,学习“安塞腰鼓”,学生就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就会相当好。

  三、巧用民俗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虽然语言不同,但其风俗人情却有相通之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就会大大增强。《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秀散文,本文通过回忆江浙一带端午习俗和作者童年时过端午的快乐往事,表达出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端午的快乐往事中,就有吃咸鸭蛋这一习俗,当读到这里,就会勾起同学们的向往,这时,假如教师能有机地把我们身边的相似习俗引入课堂,就更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扑吗兔”(祭!)中,也有这样一种习俗,在“扑吗兔”的第一天,各家的主妇就会在家用高粱壳等生态颜料煮染红蛋,红蛋可以用鸡蛋染,也可以用鸭蛋染,红蛋的数量可以由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染好后,母亲就会用竹篾编成的小兜兜装上三五个红蛋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就可以走村窜寨,到处炫耀自己的红蛋了,也可以和小朋友们玩碰蛋游戏,比比谁的蛋更硬,如果能够打败全村小朋友的红蛋,他的蛋就会成为“蛋王”,就会受到小朋友们的崇拜,红蛋的意义在于玩而不在于吃,晚饭过后,孩子们还可以到各家各户去串门讨红蛋,主妇们照例会给每个人分发红蛋,这时各家各户都会热闹非凡,大人们在酒席上欢乐,孩子们在四处讨蛋,真是各得其所。

  一结合这一情节,《端午的鸭蛋》中所透露出来的快乐氛围同学们就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这么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心情,同学们也会感同身受,教学这一课就会其乐融融,亲切生动,非常简单了。这样的教学就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又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何其的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千万别忽略了“人文性”,特别是我们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更要有机地把语文教学同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结合起来,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做,将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仁们,为拯救少数民族文化,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吧,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永远绵记你的恩德!

  张德辉(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那哈乡中学6548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