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不争第一”的经济学教授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盛田昭夫,科研,财经,教育
  • 发布时间:2015-06-26 09:25

  五月末的一天下午,北京难得的蓝天白云,初夏的微风习习,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7层的走廊里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和这晴朗的天气相呼应。同行的人说,听笑声就知道是他。话音刚落,从一间教授办公室走出一位中等身材、气宇轩昂的男士,这便是陈建教授。生于1954年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

  感恩人大

  陈建来自广东湛江,在广州中山大学读的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因为一直向往首都北京,毕业两年后,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顺利通过考试后,1979年,陈建带着一份纯真,满怀美好希望,来到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北京。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初到的陈建颇受打击。那时的北京,刚刚改革开放。生活习惯不同,饮食文化不同……唯有刻苦学习,等待毕业以后回广州。

  80年代初期,读研究生的学生很少。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集中在一起上课,每次上课都要骑自行车到北京大学去。刚开始是大师陈振汉老先生授课,后来就是鼎鼎有名的厉以宁教授了。陈建说,那个年代学习和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和现在不同,主要靠死读书、做卡片,把书上或者报纸杂志上需要的内容手抄在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串在一起,方便以后使用查找。苦读了三年,快要毕业的时候,中山大学的领导过来找他,希望他毕业后能回校。

  然而,事与愿违,亦或是北京希望这位青年留下来,见证她未来的发展与辉煌。即将毕业时,导师争取到了一个出国学习的名额,问他想不想去。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对日本的经济和经营管理感兴趣,希望有一天能去日本看一看,外语选修课程选择了日语,而且研究生考试考的也是日语,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但导师说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留校当老师;二是要通过国家外派人员的统一考试。条件一让陈建犹豫了,不仅是因为想回到广州,还因为那时的他正在恋爱中,女朋友就在中山大学。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校,接下来就要做好参加考试的准备了。人民大学选派了4个人参加考试,只有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

  1983年底,孩子刚满月的时候,陈建启程去日本,开始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让陈建感动的是,在留学期间,人民大学把他的夫人和孩子从广州调到北京。陈建说,1986年学成后有机会留在日本,回国后也有机会去其他地方和单位,但为了报答人民大学对他的培养和关爱,他坚定地选择了留在人民大学、留在北京。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选择。用陈建的话说,他无悔当初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给了他和他的学生们光环,“我们都要感恩人民大学”。

  陈建在日本就读的是著名的一桥大学,1984年的春天,他在学校的樱花丛中拍了张照片。今年的4月份,一桥大学举办国际论坛,邀请他作为人民大学的主讲嘉宾再次回到日本。论坛结束后,陈建特意多停留了几天,又在校园的樱花树下拍了张照片。这次回到一桥大学,让他感慨良多。时隔31年后,作为中国知名高等学府最优秀专业走出的学者,他又回到了曾经就读的一桥大学,“这么多年,可以说我没有让人民大学失望,也没有让一桥大学失望。”陈建对记者说。

  下乡上学

  1966年,陈建小学毕业。“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的父母被关进了牛棚。这也使得他从小就知道为家庭分忧担责。从小学毕业到1969年,基本没上过什么课,就算初中毕业了。毕业后,学生们一部分被推荐上高中,一部分被分配下乡。因为家庭的原因,陈建自然不能被推荐上高中,那只有下乡。分配的去向是海南,而海南是当年反修防修的前哨、是边陲,又因为家庭的原因,海南也不让去。于是,陈建向学校申请读高中,读高中也只能转到农村去读。当时两个哥哥都去下乡了,父母在牛棚,湛江只有陈建一个人,于是他就拿着户口本迁到了农村,在一所镇中学上了两年高中,1971年高中毕业。

  陈建说,从1966年到1971期间,让他切身体会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湛江,因为父母是走资派,城里的同学不敢和他玩,甚至看不起他。而农村的百姓都很朴实,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他们不管是什么走资派、黑五类,都很热情、很实在地相处。

  小时候的陈建多才多艺,体育、文艺、文学样样行,学习也很好。读高中期间,他像明星一样,学校组织什么活动都少不了他。踢足球第一,篮球、排球都是主力,田径也不差;参加文艺宣传队,又唱又跳。陈建说,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虽然条件艰苦,却是他青少年时期最愉快的两年,心情最愉悦。很怀念和感谢高中时的老师同学。

  高中毕业以后,政策规定还得下乡,因为本来就在乡下,就转到了林场,一待就是三年。爬树、扛木头、运石子、跟车……摸爬滚打,什么活都干过。宿舍里住着四个人,其中有一个大他十几岁、被打成右派的前辈一直鼓励他:“你很聪明有潜质,将来要做大事、成大气候,千万不要消沉,要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要荒废你的青春。万一有机会,你没有准备是不行的。”在他的鼓励下,尽管白天很累,晚上回来别人都睡觉了,他仍坚持看书。陈建说,非常感激这位前辈,他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在迷茫的时候,他给了力量与帮助。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1974年大学招生名额真的下来了。但他当时去了地区的足球队训练,准备参加9月分的省运会。他一生的引路人——他的父亲专门坐车从农村赶到湛江找他谈话,告诫他千万不要迷恋足球,一定要回去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陈建在犹豫不决中向队里请了假回去参加考试,而这一考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在陈建的理想中,想过当工程师、剧作家、运动员……,作过曲、唱过歌、写过诗……,唯独没想过的是学经济学,做经济学教授。他笑称,这都是“被命运”的。

  不争第一

  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盛田昭夫写了一本回忆录《日本制造》,讲的是其个人和公司的成长史。该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陈建正好去日本出差看到这本书,买了一本日文版,回来后和出版社联系想翻译这本书,出版社让他先翻译一章看看文笔,不到一个星期便译出了一章。出版社看了感觉很好,决定全书翻译出版。他挑灯夜战,那时夏天没有空调,晚上很热,光着膀子翻,一个月内就翻译完了一本书。并且读者评价是中文译本中最好的,《经济日报》还做了连载。

  1991年,北京市委宣传部要拍一部描述和反映亚太及“四小龙”经济发展的政论片《太平洋的呼唤》,找陈建写解说词。用文学的语言写经济,他觉得很新鲜也很有意思,对自己也是个挑战。在参阅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一个字一个字地想,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片子播出以后反响很好,有出版社联系要出书,出版后只不过是一本区区十几万字的单行本,却比现在写一本厚厚的学术专著累得多,因为内容全是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语言。出版社比对查重之后发现,文章没有与他人重复,都是他逐字逐句思考的成果。

  1989年,35岁的陈建评上了副教授,又被评为人民大学首届十大教学标兵之一。1996起担任教授。2002年受学校委派,任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身为学者,他潜心科研,不懈追求,并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陈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2004年、2008年、2012年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评估中,其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名列全国第一,创造出大批高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科研成果;主要创新观点有:借鉴日本的历史发展经验,指出中国也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立不同的“立国之本”;中国“入世”之后,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贸易壁垒,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的贸易发展战略,确立“大国贸易的全新理念和发展战略”;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更要加快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而为亚洲共同货币——“亚元”的确立创造条件。

  自2009年以来,陈建担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家顾问,多次就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热点问题进行解析和预测,得到广大受众的高度好评。

  身为师者,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园。截止目前,共培养博士生40人,其中高校教师15人,留学生3人;硕士生60余人。他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先后为港澳台及深圳经济特区培养了近5000名经济、金融、贸易、法学方面的急需人才,其中学历教育465人(博士生117人,硕士生348人),非学历教育4731人。为此多次荣获深圳市政府颁发的各项人才培养及科技进步奖项。

  身为行政领导,他十年历程,铸就辉煌。全力抓好行政与教学管理的质量,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带领深圳研究生院进一步弘扬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将人民大学的优良学风与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相结合,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继续贡献力量。

  虽然获得了很多的成绩和荣誉,陈建仍十分谦虚,他说:“其实我在做学问上不太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专有人比你更专,不要老想着去争第一。总把精力集中在争第一上,人就会被束缚、不放松,思想就放不开,容易被禁锢。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做到什么样的份上都要懂得满足,知足者常乐,做学问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兴趣和爱好广泛一些是好事,但不一定都要专。由此,可以看出陈建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

  陈建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培养学生。看到培养的学生成长、发展起来感到非常欣慰,师生的情感是其他情感不能替代的。他说,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与国外相对还比较匮乏,即使将来退休了,仍希望在教育方面尽己所能,发挥余热,为国家和社会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

  陈建现在的时间安排,大致上三分之一在北京,三分之一在深圳,还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在国外游走。

  采访后的次日一大早,陈建又要飞赴深圳,继续忙碌。

  文 滕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