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流通要先行

  • 来源:中国商界
  • 关键字:京津冀,流通业
  • 发布时间:2016-01-06 14:03

  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流通业一定要先行。

  流通业虽然不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心,但应当成为重要的着力点。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结构优化和升级,其内在逻辑是要素由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我国总体上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结构调整的重点自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所以制造业的服务化,二三产业联动和融合、服务业特别是流通业的转型升级自然是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届京商论坛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如是认为。

  王选庆表示,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流通业一定要先行。作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在这方面更需要、也能够先行一步,给天津、河北甚至全国作出表率。

  流通先行

  京津冀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是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大战略部署,也是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多年以来,中央一直都在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这一轮显然有着明显不同的背景和特征。

  从国内来看,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回报期长,加上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暂时难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消费虽然相对稳定,但增速放缓,特别是高档消费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难寻,消费外流情况比较严重。

  商务部曾经公布一个数字,消费外流一年大概1万亿人民币,现在各方面也在想方设法吸引外流的消费能够回流。我国尚未跨越中等收入陷井,却先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另外,王选庆认为,以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流通业是受到互联网颠覆性影响最大的产业。互联网给各个产业都带来了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是流通业,流通业虽然不是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重心,但应当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据介绍,11月2号,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流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讲话当中提出了流通业“五新说”,流通业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动力、大众创业就业的新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传播优秀文化的新领域。“五新说”最大特点是流通从经济功能更多的开始向文化功能、生态功能转化,同时,还有创业功能,这都是过去不是很强调的。

  据透露,关于京津冀流通业的发展,有关部门最近一直都在统筹规划。一是要联合制定流通发展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劣势互弥。根据国务院的分工要求,商务部在着手编制京津冀商贸物流规划,估计明年年初能够出台;二是以物流标准化为突破口,促进域内物流市场的一体化。流通的协同,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物流方面,物流的突破口就是标准化;三是京津冀域内流通及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四是要通过大项目引导域内流通一体化,比如公益性农产品批发中心等等。

  北京引领

  关于京津冀流通的协同发展,王选庆希望北京在这方面能够先行一步,能够给天津、河北甚至全国作出表率。对此,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金升也做了相应的回应。

  据介绍,通过“十二五”五年的努力,北京商业流通规模日益扩大,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今年三季度是80.9%,第一次超过80%,预计今年全年会超过1万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15%,比投资贡献率高出23.5个百分点,说明首都经济内生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

  当下,北京经济的发展整体上也步入新常态,但也有新的释放点。第一,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应该说为我们首都商业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包括发展布局提供了遵循。第二,按照中央的要求,首都要着力建设“高精尖”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应该说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第三,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和深入实施,为首都商业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这都是北京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回避不了或者必须做好的课题。

  据申金升透露,在“十三五”期间,北京的消费市场将从多方面着力。第一,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将更多的依赖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新型消费需求;第二,商业的增长方式会加快转变,将在互联网商业快速发展中以多维空间扩展规模,在跨界资本融合发展中丰富我们自身的服务功能,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实体流通领域过程中提高我们产业总体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另外,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转变商业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面,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空间布局合理化,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商业服务业资源优化重组过程中逐步实现。这既是落实国家战略,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北京商业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种动力

  对于京津冀流通的协同发展,申金升也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十三五”期间要突出四个融合,或者为今后商业发展提供四种新的动力。

  第一,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内贸、外贸,这是人为的划分,如果换个角度讲,内贸是外贸的基础,特别是当今跨境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或者电子商务业态的出现,使得内外贸市场化高度一体化。作为首都或者一定意义上的消费中心城市,在内外贸融合方面,相信会有很大的发展。

  第二,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最近几年更多强调的是“互联网+”,与之并行不悖的第二个问题是“+互联网”,如何充分利用当今技术进步提供的各种可能,在商务服务业上展现出其最大的的功能和效益,值得深思。

  第三,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相互融合。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很难区分是销售商品,还是销售服务,或者即使有区分,二者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服务消费升级会带动商品消费的升级,既包括休闲娱乐旅游、家政、养老这样一些传统生活性服务非带来的变化,也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增值服务、网游等新兴虚拟服务细分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是未来很好的融合点。

  第四,不同类型消费者之间的融合。首先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怎么样和农村居民消费更好的融合起来?过去很长时间都一厢情愿的认为工业品下乡,打通这个通道就能够带动农村消费,现在看来,至少不是很成功的一条路。实现工业、农业商品的双向互动、价值的双向流动这才是今后需要破题的大课题,现在的农村电商,包括末端物流配送,事实上也为破解题目提供了路径和可能。

  另外,本地消费和区域性消费怎么融合得更好?中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京津冀地区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极宜居城市,核心的商业应该是什么?在业态上、布局上、功能上怎么和国家大的京津冀背景下赋予首都的地位和使命相适应。

  还有本土消费和境外消费怎么融合?申金升表示,现在大家都在报怨,说消费流失的很厉害,那怎么样有效的吸引流失的消费,引导消费回流,除了国家有关规制以外,在商业环境设计、环境优化方面,或者更加适应人居和人性化的商业设施改造。怎么把已经在欧洲的中国人的消费吸引回来,这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流通体系中需要破解的课题。

  文/田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