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践行者彭英甲

  • 来源:中国商界
  • 关键字:彭英甲,工业文明
  • 发布时间:2016-01-06 15:21

  彭英甲,字铁函,号炳东,承德人。1906年至l911年,任甘肃劝业道兼主甘肃农工商矿总局的6年期间,在兰州创办了劝工厂、窑街官金铜厂、皋兰官铁厂、洋蜡胰子厂;恢复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办农矿学堂、织呢艺徒学堂、官报书局、石印书局;修建黄河铁桥,以及交通、邮电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和文化福利事业,与外国签订购买机器、聘请技术人员等。

  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在卷帙繁浩的各类典籍中,《清代名臣详录》列了他的名字,从《陇右纪实录》中也可从中看出,彭英甲具有超前的开放意识和经济理念。在他看来,甘肃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举办实业,因此,在他主政期的六年期间,甘肃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系列近代企业在甘肃的大地上崛起。

  六年实业促发展

  清朝新政时期,全国掀起了开办近代工厂,创办实业的浪潮。在此期间,相关人士积极推行新政,使甘肃逐步走上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之路。而兰州道道尹兼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总办彭英甲则是甘肃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执行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彭英甲在兰州举院(今兰医二院一带)创办兰州劝工厂,开始设绸缎、织布、玻璃、栽绒、铜铁器、制革等6科(厂),后因技术力量不足,设备短缺而裁撤铜铁器、制革两科。各厂技师由外省招聘,艺徒在兰州招收。其中绸缎,织布二科,因本省不产丝、棉、原料外购,加大了成本,他部署本省有条件的府县植桑养蚕和播种棉花。

  织布机由传统木质织机改成,实仍为人力操作。玻璃原料石英石就地取材,只生产平板玻璃一种。栽绒毯仍用本省传统工艺,只求花色图案新颖和质量的提高。劝工厂开办后,省垣及各县人士纷纷到厂参观,以开眼界。年底,劝工厂于西大街开设商品陈列所,展出劝工厂产品和土特产品,以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l906年10月,彭英甲奉命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签订合同。购置挖矿、钻洞、磨砂、炼铜、淘金、炼金等机器l套,并聘雇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在窑街创办官金铜厂,1910年建成,耗银l20万两。建成后的厂区分金,铜,铁三厂,设备安装呈梯级斜坡9级层楼式,外貌十分壮观。试车后各种机器运转良好。据传,每昼夜可销熔矿石20万斤,炼净铜2万斤,黄金20两等产品。可惜原选矿有误,矿石含铜量少。在白银运矿石,入不敷出,赔累过巨,只得草草结束。此举之失败,完全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人才,而依赖洋人所致。

  同年,彭英甲利用原织呢局封存之机器,添置短缺设备,雇请外国工匠5人,招入工人230余人,恢复了兰州织呢局,l908年9月正式投产。共费兰平银12.6万余两,库平银3.7万余两。日产毛呢50匹左右。在此期间,皋兰铁石山发现“矿苗颇旺”的铁矿石山。彭英甲聘请比利时化验师贺尔慈同本地工匠先小型冶炼、化验,含量在四成以上。遂在黄河北岸购地建厂,土法采炼半年多。后因成本太高,含铁量太低而停工。

  1907年8月,彭英甲将原兰州制造局迁至小仓子(今武都路东头),更名兰州机器局,恢复生产。局内设正办,帮办各1人,工匠、艺徒113人,比利时工匠6人。每年拨经费银8200两,专事修造枪炮弹药的生产。

  1908年冬,彭英甲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合作,投资白银l万两,由国外购回制造洋蜡,胰子的机器l套数台,在白云观西侧开办了兰州洋蜡胰子厂,l910年竣工投产。油脂由临夏、甘南一带的牛羊油作原料,产量、质量均佳,但成本较高,销路不畅。

  黄河筑桥通两岸

  19世纪末,大清帝国终于经受不起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在数十年战火硝烟的烧烤下耗尽元气。晚清政府匆忙举起变法易俗的大旗,自上而下地在全国发起声势浩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一系列的政策相继颁行,像一阵飓风震撼着世纪之交的中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兰州道彭英甲率地方众官到黄河岸边议政。他想实实在在地解决黄河“无一桥永久贯通两岸”的千年难题。彭英甲环视簇拥在身旁的官员,“兰州扼东西交通之要塞,凡南北各路往来者,一切官商行旅,皆在此渡河,却无一桥贯通。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话音未落,众官议论纷纷:“建桥谈何容易!我省既无架桥本领,又无充足银两。”“兰州深居内陆,如何运输笨重桥料?”“左文襄公在任时,尚不能成建桥事宜,我辈又能若何?”彭英甲目光炯炯:“左文襄公也曾告诫:天下事总是要干,要干最是要一片实心。”他请赖恩培派差测量水力、冰力,选择桥址,预算费用,做好修桥准备。他自己则开始同外国领事馆联络。

  此时的彭英甲已年过半百。那天有意选择镇远桥址议政,就是想让官员们从深衙内走出,领受建桥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1906年5月初,彭英甲经过数日讨价,以为十六万五千两白银的价格谈妥,德商甘愿包修黄河铁桥,保证八十年坚固不垮。合同草案签署后,彭英甲立即着手重建兰州机器织呢局,希图“由中华所出羊毛,就中华所产呢片,普销内地,以积备筑桥银两”。

  1906年10月28日,甘肃洋务局、按察使司、布政使司、德国泰来行等在中英文合同上签字。1907年3月,彭英甲收到喀佑斯桥料购齐的电报。他从年轻官员中挑选出有留学或洋务学堂背景的人任桥料委员,到各省专责桥料点收和转运事务。兰州城的官圈内再度荡起风言风语。彭英甲正面回应:“修桥是为首创,年轻人心思敏捷,官场陋习少而勤政热度高,必令洋人不敢小视。再说,今日之青年乃明日之国家栋梁,当委以重任,磨炼成器。”

  史载:桥件运输历时十九个月,耗费银两十二万四千零四十二两八钱四分九厘四毫三忽。1908年的春天,搬运桥料的号子声,凿地挖基的铁锤声,翻砂拉石腾起的风尘,感化着疲弱的黄河。2月中旬,黄河铁桥正式开工。不久,长8.5米,宽3米,高2米的第一个桥墩稳稳地挺立在黄河之中。

  修建铁桥的同时,兰州各界民众捐款,在黄河小支流雷坛河上修建一座中式桥梁,形象地命名为“握桥”,其形状神似握手,有中国与世界握手之趣。不久,“握桥”变成文人墨客聚会之地,跃升“兰州八大名景”之一。彭英甲令皋兰县令赖恩培督修两座牌厦,“将建桥之艰辛历程铭刻其上,立于两岸桥头,以励后辈精心爱惜。”1911年夏初,陕甘总督传札甘肃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等,经朝廷各部核查此项目并无贪贿之虞。

  彭英甲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尽全力引导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1906年10月在原兰州举院创办矿务学堂,又在矿务学堂内开办农林学堂,彭英甲亲自兼总办,学堂设农、林、矿、蚕各科。1906年,彭英甲接办官印书局,开办官报书局,购进平板印刷机2架及各号铅字,开始了兰州的铅字印刷。他还重视发展农业,创办农业试验场,兴修水利。彭英甲在任的6年中,积极推行“洋务”运动,为兰州地方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文/张柏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