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技术,创新,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07 08:56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学生在团体中成长;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2-0269-02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化世纪,信息的国际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就是创新,就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是看到这一点,江主席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提出:“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分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优势。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思想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甚至是教材、学习目标、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多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媒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化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又如介绍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而且特别要介绍其它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操作方法;另外应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帮助文件来熟悉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等。
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提高,特别是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在某些多媒体、网络、图形设计制作软件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而有些教师还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方面,明显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如果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学,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就应特别注意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WORD中的统计图部分学生就觉得很单调、枯燥,在讲课之前我就先向同学们展示里几个已经制好的统计图,颜色、样式都十分漂亮,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告诉学生其实可以把统计图做得更漂亮,就看同学们怎样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并想尽办法把统计图漂亮。最后不但使每个同学都掌握了制统计图的方法而且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出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统计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适当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的一位教育家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的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如我在布置作业时从不硬性规定必须做成什么样子。而是布置一些灵活的作业,针对于每一位同学把握不同的尺度,使每位同学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时,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讲一个故事,那么在学生制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作幻灯片讲故事。不但适用于各种水平的学生而且给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制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使学生在团体中成长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那么你和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人均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使每个人都多学一点知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学生协作学习的含义也在于此,这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平时上课时,我非常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经常让他们小组讨论,或者互相协作做出作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排座位,使他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六、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1 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1.2 竞赛激学: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3.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状况,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作业上,每节课留几个作业,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让学生逐层完成作业。全部完成的就可以当一名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采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质疑,需要巧思,更需要适时地评价,它是创新的延续,它可以促使创造活动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创新活动中地位显著。
新课采用竞赛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并在竞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点评。
在巩固课中,采取交流互评的方式,小组成员互相打分,并找出不足以利于今后提高,在考评课上以奖励为主,采取加分等手段,让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为继续进行创新性学习铺平道路。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也还在思考之中。但我深信,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充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谢群浩.信息技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2]汪启富,邬美娜,刘美凤,金建梅.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2期.
[3]郭善渡.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计算机教学与创造教育》.
[4]中小学电脑报2002年第13期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程.
吴祖仁 沈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