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文言文,阅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2-07 08:58

  摘要: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虽花费时间多,但学生阅读文言文仍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多朗读文言文文本,多介绍历史小故事和成语故事,多积累整理文言词语,多组织自主探究、解疑答惑活动就很关键。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2-0276-01

  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她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蕴丰富,有很多经典名篇,是我们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文言文与今天相隔年代久远,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加之语言习惯不同,文言词语古今意义变化大,有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所以学生读懂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平日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所以研究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多年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上,要力求做到四多:

  一、多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文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要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就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如《论语十则》、《陈太丘与友期》、《木兰诗》、《咏雪》、《童趣》等古诗文,文意浅显,情节性强,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多读两遍,就能了解大致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也就很有限了。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质疑,再讲解重、难点语句,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全文大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再熟读几遍,课文很快就能背会了。即使遇到篇幅长的篇目,如《出师表》、《隆中对》等,学生熟读后,也能理解大致意思,重、难点句子教师讲清楚关键词语,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全句。在背诵上,只要梳清文本行文思路,分段记背,要熟读成诵也并非难事。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课上课下对文本朗读得很不够,对内容太陌生。虽教师讲解细致,但学生掌握有限,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困难重重,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如果能多诵读,多主动理解,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熟读成诵也就水到渠成。

  二、多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小故事和成语故事

  文言文记录的多是历史事件,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熟悉了人物的背景经历,对读懂那些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如果了解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雄才伟略,知晓刘备为求贤才而三顾茅庐的故事,就能理解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再去学习文本《隆中对》、《出师表》就相对容易了。学生如果知道“揭竿而起”的成语故事,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学习《陈涉世家》就简单了。因此要教好文言文,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文本。

  三、多引导学生整理积累变化大的文言词语

  文言文中使用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语意思和表达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加之通假字、古今义、词类活用、一字多义等文言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其稳定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多整理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六种:有“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指示代词,这,此;放在主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而”做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的意义关系有六种,有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等;做第二人称代词,表示你,你的”之意……虽含义、用法复杂,但中学常用的虚词只有“之”、“而”、“其”、“以”、“因”、“为”、“乃”、“与”、“且”九个,若平日学习中引导学生留心归纳、整理、积累,熟悉各种用法含义,记住典型例句,再遇到相同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推测,学生自然会逐步掌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古今义差别较大、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后反复记,就会掌握。学生有了这些词语基础,理解语句就容易得多了。

  四、多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解疑答惑

  因课时紧,加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采用“满堂灌”的学习方法,就如元代程端礼所说的“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相接续作,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种方法既能节约时间,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又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但弊端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容易形成文言文的解读能力,还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什么都等着老师讲,有时因文意难理解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很难产生探究的兴趣。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忌“满堂灌”,一定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方法,组织学生自己深入研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质疑答惑后再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每个学生都是好表现的,都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乐于助人的,都愿意帮助别人解疑答惑。教师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学生会非常乐意参与到展示和解疑答惑的环节中。对于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敲、查字典词典等形式来探究答案,教师点拨,学生自会得出正确的释义。学生探究讨论后获取的知识印象深刻,这样方式的学习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还很有成就感。同时,对于重难点一定要引导学生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掌握变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文言文教学策略上应多在引导学生诵读、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变化大的文言词语、多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解疑答惑等环节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真正有收获,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殷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