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六月数据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六月数据
  • 发布时间:2010-07-12 10:08
  陈访军是中山市古镇镇的明佳灯饰制造厂负责人,虽然企业不大,只有近二十名员工,但去年他们月均销售额也都在百万以上。但在刚刚过去的6月,他的企业经营遇到了少见的“惨淡”,相比业绩不好,更令他感到困惑的是,就在之前的5月份,他们还正处在旺销的市道中,短短两个月,气象就如此冷暖变换,他实在是始料不及。

  “我们5月份的销售额还是50多万元,虽然和去年比还差很多,但在今年已经是好的不得了了,正准备再多找点工人扩大生产,可6月销售就突然‘大跳水’,大家拼命找客户也只销出五六万的业绩。” 陈访军在电话中向《投资者报》记者诉苦。

  他说现在自己对未来最担心的就是经济突然“跳水”,“我们这个镇上企业很多,最近的经营情况都很不稳定,有这种担忧的不只我一个。”陈访军说。对于下半年的市场,他说自己虽然很关注,但实在是“看不清了”。

  数据出炉前的敏感

  经济运行的忽热忽冷的确让大量的人对未来都有着类似担忧。

  今年年初,金融大鳄索罗斯来华时曾发出警示:“今年中国经济如果持续加速成长会引发产能过剩并导致经济‘硬着陆’。”但随后,这个声音很快就淹没在持续乐观的经济数据下。而近来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索罗斯关于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言论再次被众多人开始提及。

  为了寻找更明确的判断,市场各方都纷纷把目光集中到了即将公布的6月份各项宏观数据上。但对经济数据的关注并不能消除人们的担忧,这种关于经济硬着陆的隐忧几周来持续发酵,并在6月份数据出炉前的一段极端敏感时期内被触发。

  6月末,A股市场以4%的跌幅大肆宣泄这种忧虑,随后,又引发美国三大股指以及欧洲三大主要股指都暴跌2%以上,股市暴跌不断揪扯着市场各方的神经,对未来国内经济可能硬着陆的隐忧开始逐渐表面化。

  7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为52.1%。作为官方发布的一个反映宏观经济冷暖的先行指标,6月的PMI较5月份下降了1.8个百分点,是继5月出现回落以来的第二次回落。

  从分行业数据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等6 个“两高一资”行业总体PMI 指数低于50。相比5 月,6 月PMI 指数位于50 以下行业数增加了2 个。

  当天,汇丰银行也发布了6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其数值也从5月的52.7%下降至50.4%,呈持续下降趋势,为连续12个月的最低点,并且接近了表示经济扩张与萎缩的分水岭——50%。就在同一天,由摩根大通与研究和供应管理组织所编纂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从5月的57.0回落至55.0,显示全球经济扩张速度处于2009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这些不断下滑的先行数据继续扩大着人们的悲观预期,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对此分析称:“可以预见,随着传统产业产能逐渐趋于饱和以及国家对‘两高一资’行业发展的限制,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处于孕育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速的继续回落也就难以避免了。”

  开始下调未来经济预期的金融机构还有不少。瑞银早在6月29日的研报中判断国内经济增长已经在二季度见顶,并预测经济增长在四季度会放缓至8.5%;高盛高华证券也在7月2日发布的报告中,将2010年GDP增速由原先预期的11.4%下调至10.1%。

  国金证券7月6日发布研报称:“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短周期中的下滑阶段, 经济景气度正处于逐步转冷的过程中。在前期密集推出的紧缩政策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或将表现为较为显著的回落态势。”

  而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甚至做出了“经济增长二季度‘急转’,下半年‘直下’”的判断,对此其宏观分析师郝大宏分析道:“受投资大幅回落、商品房销售锐减、汽车销售放缓等需求因素和治理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等供给因素的共同影响,二季度GDP增速将结束自去年二季度开始的持续4个季度的持续回升势头,转而出现下行走势,下半年总需求下滑幅度仍然较大,经济增长继续下行,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为10.2%,三季度9.1%,四季度8.4%,“前高后低”、倒“V”形特征明显。”

  与此同时,之前还是众人议论焦点的经济过热和通胀已基本淡出分析人士的忧虑范围之外了。在众多受访的金融机构中,90%以上均表示二季度通胀问题已经不再是焦点,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也大为弱化。比如,高盛高华证券便在7月2日将 2010年CPI通胀率预测从先前的3.5%下调至2.4%,将2011年CPI通胀率预测从先前的2.8%下调至1.3%,并预计从6 月份起通胀率环比增长将大幅放缓。

  交银国际的宏观分析师李苗献虽然预测6月份CPI可能继续走高至3.3%,但他同时分析道:“这主要是受去年基数走低影响,市场已经无需为通胀担忧了,因为从环比来看,CPI已经是负增长了,而且我们预计CPI在6月份可能已经到达年内高点,从7 月份将开始逐步下跌。”

  “先是怕‘热’,然后开始调结构,又引起怕‘冷’的忧虑,今年的经济形势实在是不好判断。”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对今年上半年出现的复杂经济现象感叹道。

  隐忧成因

  那么,这种复杂现象背后的成因为何呢?为什么人们在一季度还在为经济“过热”而担心时,二季度对经济“硬着陆”的忧虑就开始迅速蔓延呢?“这里面,政策的变化是主要原因。”张汉亚分析称,“国家开始调控以来,货币从紧、资金紧张,生产活动就会降低,尤其是房地产,虽然不能说房地产绑架了经济,但地产调控之后对经济下行产生的影响的确很大。”张坦言。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王虎则将经济增长突然拐头向下的主要成因归结于库存调整。他对6月PMI指标的细项数据观察发现,6月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双双下滑,显示终端需求下滑已传导至生产,并导致了生产的下滑。“在此情况下,厂商将会削减原材料购买量,因此其库存也会趋于下降;但与此同时,下游产成品库存却因为需求下滑而出现积压。因此未来原材料去库存将引领库存周期向下,生产指数也会继续受到影响而下行。”王虎这样分析。

  事实上,目前国内经济的确正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原材料库存指数已过高点,但产成品库存指数还在上升,6月份甚至达到51.3%,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

  因此,王虎预计,7月PMI指数将继续跌势,并且环比降幅将略大于1.4%历史平均值,数值会逼近50%的荣枯线。“虽然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速还会有回落,但如果出口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出现硬着陆的可能就不会太大。”他说。

  招商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徐彪对于硬着陆隐忧凸显的成因则有着略为不同的看法,他将其归结为“对国内外双紧缩政策碰头带来的超预期”。

  “支持国外经济继续扩张的几个主要动力像制造业再库存周期的展开、楼市的继续回暖、消费的持续,这些都需要大量信贷的支持,但目前可见的预判是外围主要国家将在下半年出现大的紧缩,这样信贷就很难跟上。” 徐彪认为,首先,国外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正在增大,另外从国内来看,“除非经济增速出现非常大的下降,经济主管部门就不会轻易放松包括节能减排、落后产能淘汰和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组合,”因此长期来看,徐彪判断国内政策上紧缩的基调不会改变。“一旦国内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出现偏颇,就会发生类似2008年时的情景:在外需已经面临崩溃的情况下还在国内实施调控。”王虎分析,如果这种双紧缩在今年下半年碰头,虽然不至于再像2008年时那样给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影响肯定不会小,真是在这种预期下,对硬着陆的忧虑才会来得如此之快。

  乐观看法

  在这幅复杂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图景中,虽说有不少迹象都在引发人们对经济硬着陆的焦虑,但可以让人继续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的依据依然有许多。对于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来说,现有的投资和消费就足以保证他打消对经济硬着陆的顾虑。

  他在评论中国制造业PMI调查结果时表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放缓表明,由于紧缩措施发挥效力,中国制造业的环比增速下降。然而,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是夸大的,现有的大规模的在建投资以及富有弹性的私人消费将会支持今年下半年9%左右的经济增长。”

  而支持中信证券把国内经济从下半年到明年的走势预测为U形的根据除了上述的在建投资以及私人消费之外还有其对出口的乐观判断。中信证券认为外围经济环境的复苏势头依然是不容置疑的,对今年出口的整体判断是:“在美日经济快速复苏,欧洲经济波动复苏的背景下,即便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欧洲削减赤字的因素,全年出口增速还会达到22%。”因此加上下半年收入改善带来的消费基础增加以及已开工项目和民营投资的规模,他们预计二季度GDP增长为10.7,全年也会保持10.1%的增长。

  对于政策变量的灵活性,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也给予了一定的信心,“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政府一直在着重强调政策制定中的灵活性,近期温总理、李总理四处调研,就是要在下半年政策制定当中首先去广泛征求企业和专家意见,因此未来政策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但速度和节奏可能会放缓,考虑到这个因素,硬着陆的可能就会减小很多。”他说。

  而一旦政策放松,即便已经下调对经济增速预期的高盛高华证券也表示:“GDP 季环比增长率就会明显反弹,增速也将迅速回到10%的水平。”他们同时判断宏观调控政策立场改变的时间将发生在四季度。

  谁是增长新动力

  在刺激政策、出口等经济外生性因素开始淡出之时,虽然内生性因素还无法与经济实现“无缝对接”,但培育并开启新的增长驱动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未来的增长新驱动何在?在追问经济走势的同时也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

  国泰君安的研究团队对此给出的答案是:中国西部。7月5日至6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更让其确信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在上一轮基建投资中,中西部增长较快,本就为其经济增速的赶超打下基础。此外,财政和公共投资的持续倾斜也带来了消费的增长。2006年后,中西部消费增速也已经高于东部地区,阶段性的消费增速逆转已经开始。

  西部大开发会议召开的同时,发改委也于7月5日公布今年新开工的23个西部投资项目,总计6822亿元。“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取代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次新开工项目的公布说明中央重拾基建投资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国泰君安这样判断。

  招商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徐彪也表示,未来经济增长的机会要在西部开发和产业内迁中寻找。而国金证券分析师王晓辉则具体分析了西部开发这一地域性机会中的具体行业“从领导层的表述来看,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处于优先发展的序列,因此未来农牧业、能源相关行业仍将得到较快的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的需求仍将支撑钢铁、有色、水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可能依托资源优势,并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向资源深加工行业发展。”他表示。

  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中信证券研究团队给出了这样一幅增长新驱动的路线图。首先,他们认为,以信息化、低碳化和清洁化为特点的“新型产业”将逐步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其中包括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另外,未来十年重化工产业也将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将资源依赖型转为激素依赖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未来十年现代服务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呈现多元化态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