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心里是否有“底”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沪指
  • 发布时间:2010-07-12 13:16
  当沪指跌破2500点,长期投资者买入的时间窗口已经在逐步打开。那个所谓的“底”在哪里并不知道,但是随着股指的继续下沉,长期投资者入市的安全边际随之反向递增。

  股市的“底”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投资者心里是否有底。投资者心里的“底”就是:你是否知道买入了什么?买入的股票是否有足够的业绩支持?买入价格是否合适?是否可以持有一段时间(12个月或更长时间)?是否可以承受短期的账面损失(比如10%~20%)?如果心里有底,则可以分批买入。

  当群体在恐慌的时候,投资者需要的就是:现金+冷静+多一点点的勇气。

  近期,可以看到一些“聪明钱”在悄无声息地入市。典型的就是一些原本投资于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PE和VC)开始将部分资金转投二级市场。这些原本聚焦于一级市场的“聪明钱”,转投二级市场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倒挂。

  在过去的几年里,私募基金业涌入了大量的热钱,特别是一些“国字”背景资金的进入,抢高了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价格。一些首轮融资的项目,市盈率被抢到10~15倍;二轮和三轮融资的项目,市盈率抢到15~20倍;Pre-IPO(上市前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更被抢高到20倍以上。

  上述价格水平都远远高于该行业的历史平均价格。而近期A股二级市场上不少业绩不错、增长稳定的公司的市盈率也只有10~15倍。这个机会对于那些习惯于“险中求富贵”的PE来说无疑是一个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所以他们的择机入市也就在情理之中。

  2008年年底,当沪指在2000点徘徊时,私募股权基金也曾抢先入市。这一次时间窗口又再次向“聪明钱”打开。

  反观那些在前期冲进冲出的公募基金经理们,大多还在迟疑和观望中,他们往往是后知后觉者,因为他们身上都套着“短期业绩考核”的枷锁。见熊说熊话,见牛说牛话,追涨杀跌,是公募基金的制度设计使然。当这些公募基金经理转到私募时,他们变得会比现在更聪明也更理性。

  当沪指跌到2400点时,沪深两市的总市值约为22万亿元,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与GDP之比只有60%。如果剔除不能流通的“国有绝对控股比例”,可投资的(tradable)股权资产/GDP的比例将低于40%。这一比例已达到历史低点。巴菲特在判断入市机会时,常常把这一(总市值/GDP)比例低于70%作为一个重要的买入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机会之窗不适合的投资者包括短期投机者、概念炒作者、消息追逐者、短期账面亏损5%即失眠者等,而概念股和消息股可能还有大幅下跌的空间,另外,胆子更大一点的投资者可以加一点小小的杠杆--股指期货。

  作为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可以把“猜底”的智力游戏留给财经评论员们;把市场的短期走势留给股评家们;把宏观经济趋势判断留给经济学家;把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留给政治家……理性投资者只适合做一件事:专注于个股。买自己的股,让专家们猜底去吧!

  此时可借用约翰?邓普敦(John Templeton)关于牛市判断的一句话: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狂欢中死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