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添两股基 民生加银规模增长229%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新添两股基
  • 发布时间:2010-07-12 11:00
  南非世界杯激战正酣,进攻防守能力兼备的球队,一路冲关斩将,成为最终夺冠大热门。

  2010年过半,基金行业上半场规模争夺战也尘埃落定。如果把新基金发行当成基金公司扩充规模的“进攻”之术,防止大规模净赎回就成为“防守”的关键。上半年哪些公司胜出呢?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发现,上半年仅5家公司实现资产规模逆市扩大,依次是华商、摩根士丹利华鑫、东吴、华富和民生加银。

  和公司年初管理份额规模相比,上半年成绩最大的当属摩根士丹利华鑫和民生加银,规模分别增长257%和229%。大摩华鑫从年初的23亿份增长到82亿份,民生加银从年初的12亿份增长到42亿份。

  在全行业规模整体缩水之际,这些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在逆势中实现规模高增长?《投资者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民生加银基金投资总监黄钦来。

  规模变动“曲线”

  如果不算今年7月7日刚刚宣布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成立于2008年底的民生加银基金公司(下称民生加银),是国内最“年轻”的基金公司。

  目前该公司共有4只基金,分别为民生品牌蓝筹、民生强债、民生精选和民生稳健基金,其中民生精选和民生稳健基金仍处建仓期。

  从公司总体规模来看,民生加银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长率为229%,增幅位列全行业第2。其行业内的排名也从去年底的第60位,攀升至第55位。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债券基金净申购,成为民生加银上半年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二季度末数据显示,民生强债份额由6.67亿份增长到9.13亿份,相比年初实现37%的净申购。

  Wind数据显示,民生强债自2009年7月21日成立至2010年6月30日,净值增长率为6.7%,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超过5%。

  此外,上半年新发行的两只偏股型基金产品,也为民生加银份额增长贡献不菲。

  今年2月成立的民生加银精选初始份额为24.75亿份,截至二季度末,份额为20.08亿份;6月底结束募集的民生加银稳健成长首募规模7.76亿元。两只新产品上半年合计为民生加银贡献份额27.8亿份。

  如果剔除这两只新产品,民生加银上半年也实现了1.49亿份的规模净增长。

  但其规模增加并非一帆风顺,相反,首只基金的连续缩水,曾困扰公司较长时间。

  统计显示,在2009年二、三、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中,民生品牌蓝筹分别出现50%、40%、26%、12%的净赎回,成立至今净赎回比例超过80%,这直接导致民生加银总规模在2009年波动较大,公司各季度总份额分别为27.2亿、13.7亿、20.1亿和12.8亿份。

  记者注意到,作为民生加银首只基金,民生品牌蓝筹基金自2009年3月成立至今,在147只混合型基金中业绩排名均处于前四分之一,业绩并不差,但为何仍出现持续净赎回?

  业绩做安全垫

  黄钦来,现任民生加银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自2009年3月起担任民生品牌蓝筹基金经理,自2010年2月起担任民生精选基金经理。

  作为民生加银投研团队中的核心人物,他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对民生品牌蓝筹缩水给出了三大原因。

  首先,基金公司在成立初品牌效应累积有限,在持有人和投资者心目中的认知度也相应有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生品牌蓝筹与其他基金相比,较易在成立第一个年度内受到持有人的赎回。”

  其次,这与当前国内投资者的成熟度和行业发展阶段也相关。“在经历了上一轮较剧烈的牛熊更迭后,2009年市场出现大幅单边上涨,不少获得正收益的基金投资者倾向于落袋为安。”黄钦来表示。

  最后,近年来新成立的银行系基金,旗下首只基金在成立后第一个年度内,大部分赎回率均偏高,并从一年后开始趋于稳定。黄钦来认为,这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当前国内基金投资者的投资心态。

  数据显示,民生品牌蓝筹的规模从今年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公司的第2只和第3只基金规模趋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在老基金稳健投资业绩的带动下,持有人对公司的投研能力逐步认知并认可。

  不过,在一位券商的基金分析师看来,任何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发售规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银行渠道本身的庇佑。

  对民生加银来说,尽管公司整体规模在上半年提升幅度较大,但还远不到100亿元的基金公司生存“安全线”。

  黄钦来对此表示:“在规模与业绩两大要素上,应该‘业绩为因,规模为果’,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规模而采取短期化行为,公司股东对于公司也是基于中长期稳健发展的角度给予支持。”

  等待时间效应验证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民生加银目前的产品线已经赶上一些成立时间更早的基金公司。

  对于未来的产品线构建策略,黄钦来称,今年监管部门开始实施分类产品上报审批制度,“民生加银将把握这一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产品线,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类别的产品。”

  在他看来,随着今年以来分类产品审批制度的实施,将会有助于此前不少小基金公司凭借股票基金突围的现象,从而在产品类别选择上出现更为多元化的趋势。

  7月5日,民生加银发布公告称,研究总监陈东不再担任民生品牌蓝筹的基金经理,改由黄钦来专职管理。

  此前,陈东共管理3只基金,而民生加银旗下4只产品的管理人中均有黄钦来或陈东。今后,陈东将管理民生强债和民生稳健,其中,民生强债基金主要是管理股票部分的投资。

  当记者问黄钦来“是否赞同在内部打造明星基金”时,他表示,明星基金经理实际上是一个结果,而绝非一个起点。

  “如果没有好的投研平台体系,即使从市场上引进了明星基金经理,这位基金经理的优秀业绩也未必能持续下去。”他对记者表示。

  在行业超常规发展,经历牛熊更迭洗礼后,基金业的竞争更趋激烈,中小型基金公司面临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但黄钦来对此并不忧虑,他的眼光显得较为平静和长远。他向记者表示:“只要连续三年内能够将基金业绩保持在前1/3的水平,虽然每个年度看不会很突出,但随着时间效应的显现,累计业绩将足以让所管理的产品进入前10%的行列。”

  对于启航不久的民生加银来说,在规模经历较大波折后迎来的爆发增长后,面临着更大的规模“防守”压力,毋宁说,这也增加了更大的责任在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