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5年之槛:半年3总监离职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工银瑞信
  • 发布时间:2010-07-12 11:00
  对于立志做投资工作的人来说,工银瑞信的平台令很多人向往,因为它一出生就握有一把“金钥匙”,大股东工商银行的渠道优势其他基金公司无法比拟。然而,追求短期业绩和浮躁心态滋生,却成为阻碍其真正强大的一道门槛。

  “过多地考虑规模和短期排名,忽略长期品牌战略,是工银瑞信当前一大弊病。”一位与工银瑞信有过深层接触的基金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这种状况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和投研人员因压力和个人发展原因密集流失。今年二季度,已有3位总监级人士和一些市场部员工相继离职。

  半年3总监离职

  3个月里,3位总监级投研人士相继离开,他们分别是权益投资部总监杨建勋、副总监张翎、研究部副总监司晓晨。

  《投资者报》获悉,杨建勋和司晓晨继续留在公募基金行业,离开工银瑞信后,分别去了大成和天弘基金公司;张翎则加入私募阵营,创办了上海明河投资。

  2010年5月,杨建勋离任,加盟大成基金公司。杨建勋是一位公募“老将”,2000年至2006年,任职于鹏华基金,随后加入工银瑞信,先后担任过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工银瑞信稳健成长以及工银瑞信红利基金经理。

  2010年6月,司晓晨离职工银瑞信精选基金经理。司不但是一位公募“老将”,也与工银瑞信一道走了5年。在任大部分时间,管理的基金业绩并不很出色,据知情人士说,业绩不佳是其离开的原因之一。

  2010年4月,张翎离任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经理,加入私募阵营。张翎曾于2002年至2006年,任职于泰信基金,随后加盟工银瑞信。

  大批资深投研人士相继离开,公司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些基金业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不外乎这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09年以来该公司整体业绩平平,短期的考核机制可能加重了基金经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尤其在一个快速发展期过后,随着行业前进节奏放缓,各种关系需要重新理顺而出现人才流失。”

  规模缩水200亿

  经历了从2005年到2008年的高速成长后,进入2009年,工银瑞信似乎想停下来喘口气,这种心态的最直观表现是公司规模以及前后业绩变化。

  据Wind数据,2005年末,工银瑞信总资产为39亿元,短短一年多后,迅速扩大到296亿份,排在52家基金公司中的第10位;到2008年下半年,资产一跃达到752亿元,排在59家基金公司的第6位。

  这是工银瑞信用3年多时间创造的“神话”,也让公募基金业见证了“工银瑞信的速度”。

  然而,752亿,却成为工银瑞信此前5年的历史高度。进入2009年,工银瑞信规模迅速下降,至今年一季度,规模降到534亿元,排在60家基金公司的第16位。

  资产规模变化与货币基金冲量有一定关系。Wind数据显示,2008年末工银瑞信货币基金规模高达376亿元,2009年末为167亿元,进入2010年迅速下降到74亿元。

  此外,从基金整体业绩上也能找出一些原因。据Wind数据,2008年前,其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对应的是整体业绩优异,即使2008年单边下跌市中也不例外,该年工银瑞信旗下运作超过一年的4只偏股型基金中有3只排在同类基金前1/4;然而,进入2009年,业绩整体下滑,运作超过一年的5只主动型偏股基金中,4只排在同类后1/2;2010年,3只排在同类基金中的后1/4.

  工银5年之槛

  2005年6月21日成立至今,工银瑞信已经完整地走完了5个春秋。

  作为国内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它一诞生,手中就有一把金钥匙,过去几年,它也用“工银瑞信速度”证明了金钥匙的威力。但最近一年以来,光芒在暗淡。

  一位资深基金分析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发展初期,大股东工行的扶持很重要,但要持续发展,还得靠业绩说话;同时,人事安排上,也缺乏一些市场化机制,这也成为人员变动的一个原因。

  和这位分析人士一样,很多人都向记者表达过同样的看法,认为这家背靠工商银行的基金公司,缺少市场化机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记者注意到,这仅仅是一种分析,客观地说,这方面工银瑞信走在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前列。

  工银瑞信提供给《投资者报》的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有正式员工170人,工行派出人员占6%,市场化招聘人员占比94%。一位工银瑞信的老员工在评价该公司时也说:“与其他银行系基金公司比,工银瑞信内部的机制比较好,自成立以来,也一直努力在走市场化路线。”

  那么,绊在这家公司脚下的槛到底是什么?“战略上的短视以及过分考虑短期化,是工银瑞信最大的弱点。”上述工银瑞信老员工深切体会到。

  这包括两方面:过分看重规模和业绩排名。

  “营销人员规模考核压力很大;投研上,现在按年考核,对一些新上任的基金经理,业绩考核可能就一年,甚至更短。”

  “说实话,在工银瑞信工作,压力和其他中小基金公司是一样的,”上述老员工说,“每周公司都会给基金经理发送基金业绩排名,如果上周或上月业绩不好,难免感到很强的压力。”

  业内很多了解工银瑞信的人士一致认为,工银瑞信所具备的资源别的公司无法比拟,但现在,它需要认清自己优势,戒除浮躁,甚至放弃一些行业内部存在的无谓的短期化竞争,用正确的战略和理念,长期布局,做出自己风格和品牌来,这是它实现“业内领先”目标最实实在在的内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