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从圩镇接到朋友已是晌午十分,行走在水泥马路上,热气不断地朝我们袭来。四周寂静无声,好似都躲着那骄阳烈火,俨然不见生物们的踪迹。只有远处林子里那持续高亢的蝉鸣,让人更加心神不宁。
路过一片稻田区时,烈日下只见一位身着素色布衣的老婆婆,佝偻着腰,手中挎着一竹篮子,头上扎着花头巾,在“双抢”过后的稻田里,艰难地挪动着步子。
还没等我细看是谁?车后头的朋友抢先一步问道:“这老婆婆那么大的太阳,在那干嘛啊!”我不禁调侃道:“谁让你是城里人呢?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玩笑之后,我赶忙对朋友补充道:“这老婆婆是在拾稻穗呢?”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会少这点吃的!”朋友不禁投来疑惑的神情望向我。
看着朋友那疑惑的神情,一时间我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紧接着,是小时候自己拾稻穗的画面,如潮涌般清晰地在眼前闪过。一幕接着一幕,是那般地清晰,是那般地难忘。
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老婆婆的那种作为,这不仅仅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人人皆知的那般简单。这里边还有着更多耐人寻味地道理。
就拿老婆婆来说,她是真的少这点粮食吗?作为了解她的人来说,是清楚地明白答案的。别的不说,就看她那几个儿女,哪个没有出息?哪个不会孝敬她老人家呢?
可即便如此,老人还是坚持一贯的生活作风。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应该去思考,去挖掘,去学习的。她的所作所为,是吃苦耐劳的体现,也是珍惜资源的表现。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赞扬吗?
记得小时候,物资匮乏,粮食不足。拾稻穗,收获虽然甚少,但在当时足以成为一道风景。
每天,天还蒙蒙亮,晨雾缭绕时,就唤起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刚刚收割完的田野里。扑面而来的是故乡那清甜的空气,还有那带着稻谷淡淡的香味。
原以为起得很早,可结果发现邻居老婆婆,稻穗都已拾到一大把了。当然我们这群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和着晨风,伴随着田野里小鸟的叽叽喳喳,游梭在田园画中。
稻田一片又一片,一层又一层,吸引着我们好奇而纯真的目光。我们光着脚丫,卷起裤管,奔跑着、拾捡着,笑着、闹着,寻觅遗落的稻穗。而老婆婆呢,不管走到哪,她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这群孩子们。
“瞧!”那一些稻穗零零散散静卧在田野某个地方,正等着我们去寻觅。突然一转眼,金黄的稻穗正静静地摆在那里。拾捡到稻穗,哪怕只有一支,也会一阵兴奋,满面惊喜,得意的笑容在流淌。有时,一眼见到不远处闪烁光芒的稻穗,我会不顾一切冲过去,顾不上水花四溅,顾不上泥土弄脏裤腿。
这时老婆婆见我们如此调皮,习惯性地总爱唠上几句:“孩子们,你们慢点,可别摔着了!不用急,婆婆捡不“赢”你们!”
我们呢,通常就是朝着老婆婆做个鬼脸,就又开始了。就这样,时光嘀嗒嘀嗒地悄然流逝。太阳也已爬上高空,手里的稻穗也已经由一支变成两支、三支……最后,成簇地被小手捏着。在感觉里,那仿佛捏着一块金块,沉甸甸地往下坠。我们一个个拿着稻穗,比谁捡拾的多,拾捡最多的就是威风凛凛的胜利者。
拾捡稻穗,记忆里的一抹风光。它填满的不只是母亲的嘱托,父亲的希望,也填满了我们的内心。稻穗,生活里寻找的一份牵挂;稻穗,劳作中的一点点收获;稻穗,难得的一份粮食补充。还有拾捡稻穗背后,老婆婆那“唠叨”的声音,耐人寻味。
现在,拾捡稻穗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每一次望着丰收的田野,我就不由自主地翻阅起当年的美好记忆。我没再拾稻穗了,而邻居老婆婆呢,却还在那烈日下继续艰难地行进着,这是怎样美的画面啊,我竟没有勇气,再敢去直视面对了!
江西 邱良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