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中国越野拉力赛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越野,拉力赛
  • 发布时间:2013-12-16 10:50

  就在中国越野拉力赛开跑之前,我就在思考,它能有多好?

  只要关注这个赛事,就很难回避这个问题。赛前组织方高调的预期,令人不得不联想:它能和环塔这种类似的模式中,玩出多少不一样,又要做些什么,才能做到预期的全国关注呢?随着90辆赛车在鸟巢轰轰烈烈地发车,我们开始一路思考。

  招商,并不抢手

  就像我们在年初预料的一样,由于战线太长,加上一些地方形势的影响,赛程的确定在赛前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随后的赞助、招商、报名、报道等安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被连锁影响。

  赛程的缩短,这是不可抗因素,我们只能接受、适应,但作为首年举办的比赛,马上要以达喀尔的标准来操办一切,显然不切实际。虽然这是一个国际A级赛事,但知名度是否能和举办了几十年的达喀尔拉力赛相提并论呢?虽然手握央视这张推广的王牌,但要把招商全部押宝其中,显然不现实。因此,“中国最成功赛事”、“与达喀尔并肩”、“商业前景一片光明”、“报名名额供不应求”、“全国各领域一流媒体报道”等赛前期望,基本都没有实现。为了吸引报名者,报名费不得不一降再降,最后连比赛的运作预算,也不得不一砍再砍。

  光鲜的商业和运作部分先不谈,行政检验后,5台摩托车、3台四轮摩托车、79台汽车、3台卡车共90辆赛车的参赛阵容,就没法和环塔这些成熟赛事相比。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这个赛事吸引力并没有组委会预想的好,很多潜在参与者都在持观望态度。

  要知道,达喀尔的成功,也不是一届就办成的,数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不是我们去观摩几届就能学到的。演习和实战,毕竟是两回事,哪怕我们有再多的国内越野赛经验——客观讲,国内越野拉力赛的商业运作实际上也算不上成功。

  做标准,还是标杆作为中国越野拉力赛的“前辈”,环塔拉力赛已经举办多年,但商业运作的模式成熟也只是近两年才初现端倪。

  客观讲,目前国内长距离越野赛的模式都极度类似,从比赛规则、参与者到赛事组织,都很难跳出固定模式,只有环塔因品牌价值的缘故,才能在商业上做出一些不同。而中国越野拉力赛作为新来者,也不可能完全跳脱这个模式。

  中国越野拉力赛和这些同类比赛不同的是,它有信中利的雄厚资金和央视的传媒优势。但显然,央视并不是只为赛车而生,比赛前后期间还遇上了全运,赛前预热和报道力度显然不是央视能够控制的。而信中利作为投资方,也没有先投入,再等待创收条件成熟的耐心。那到头来,手中的两张王牌都没有用好,比赛与“前辈”同质化就难免了。其实赛前的种种困难,应该和各方对这两张王牌的效果的担忧,有着直接联系的。

  是要以A级赛事的标准运作,还是要做到达喀尔一样的标杆,能否用好这两张牌,非常关键。

  我们不可能用达喀尔的例子,让中国的赞助商、参赛车队和相关地方政府相信这个比赛的投入会有意料外的高产出,毕竟我们以前还没成功过,这一届,也只是尝试去创造成功。我们是否应该先理性地,先把“如何将比赛做完整、做顺畅”为第一年的目标呢?毕竟,一个计划接近一万公里,走遍几乎整个北方,不是个小事,能做下来就很令人尊敬了,做好就更需要大量经验和时间。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道理,因此赛事初期少一些高调的预期,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耕耘,才有利于这个赛事的成长。

  挑了那么多刺,其实很多都在我们赛前的预期内。我们不是马后炮,作为中国赛车事业的推动者,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是我们错了,而不是赛事高估了自己。但不足既然放在眼前,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指出,这才是推动中国赛车发展的应有态度。

  其实,我很想为本届大赛的所有工作人员鼓掌致敬的。这个团队很多人都是零赛车项目经验的,比赛过程还是进行得相当顺利,最终也圆满收车。虽然还是有组织方与媒体、车队沟通不畅的时候,但我们应该给第一届比赛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扶持,毕竟大多数人的第一次,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文>何烨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