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痛经中医治疗综述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痛经,中医
  • 发布时间:2014-09-26 12:55

  【摘要】针对近几年部分治疗痛经的文献加以总结概括来了解中医治疗痛经的情况。方法:按痛经分类,从方剂、针灸、药酒、食疗来进行论述。结论:中医方剂、针灸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关键词】痛经分类 方剂 针灸 药酒 食疗

  中医的“痛经”含义是指妇女在经期前中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到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也叫“经行腹痛”。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

  1 肾气亏损

  先天肾气不足,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主要症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滋肾补气,调经止痛

  方药举例: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效果:临床116例,治愈98例,无效18例

  效果:临床50例,治愈46例,无效4例。

  2 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主要证候:月经量少,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益血,调经止痛

  方药举例: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效果:临床96例,治愈73例,无效23例

  酒剂:归芩酒(《药酒配方宝典》)当归、黄芩各150g,白酒200ml。

  制法:将前两味切碎加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即可取用。

  用法:口服,于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每次10ml,日服两次。阴虚阳盛者忌服。

  效果:临床42例,治愈37例,无效5例

  食疗: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羊肉500克,当归60克,黄芪30克,生姜5片。

  用法:羊肉切块,与当归,黄芪,生姜共炖汤。加盐及调味品,吃肉饮汤。功效: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3 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活血

  方药举例:解郁养血汤(《实用中医学》)加减。柴胡、当归、白芍、茯苓、乌药、香附、枳壳、元胡方药中柴胡调肝,当归、白芍养血滋肝,茯苓健脾,乌药、香附、枳壳理气行血,元胡活血化瘀止痛。

  效果:方一效果临床88例,治愈65例,无效23例

  酒剂:当归元胡酒(《儒门事亲》)当归、元胡、制没药,红花各15g,白酒1000ml。制法:将前四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效果:临床31例,治愈18例,无效13例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服10~15ml,日服2次。

  食疗:山楂红枣汤

  组成:山楂50克,生姜15克,红枣15枚。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4 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主要证候: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化湿,理气化瘀

  方药举例:温经汤(《金匮要略》)。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虚寒所致痛经。

  效果:方一临床65例,治愈48例,无效17例

  酒剂:酒剂毛鸡药酒(《药酒汇编》)干毛鸡(除毛和内脏)、千年健、当归、川芎、白芷、红花各,赤芍、桃仁各,茯苓,白酒

  制法:将前九味,干毛鸡用蒸汽蒸15分钟,待冷,用白酒适当浸泡25日后,余八味药捣碎,再置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45~55日后,即成。

  效果:临床78例,治愈65例,无效13例

  5 湿热蕴结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故使痛经。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主要症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治法:清热化湿,祛瘀止痛

  方药举例: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效果:临床136例,治愈98例,无效38例

  参考文献

  [1]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45-247

  [2]傅青主《傅青主女科》[M]二卷

  [3]张仲景《金匮要略》[M]

  [4]龚信龚廷贤王肯堂《古今医鉴》[M]

  [5]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实用中医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843-845

  [6]张湖德《药酒配方宝典》[M]北京:线装书局2005268-270

  [7]鞠传军《实用针灸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0233-236

  文/朱小芳 莫世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