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麻风病防治工作经验谈

  • 来源:今日健康
  • 关键字:麻风病
  • 发布时间:2014-09-26 13:10

  【摘要】经过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的努力,全国大多数省市都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但是,在新的时期麻风病的防治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作者结合自己工作的经验就新时期麻风病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麻风病 防治工作

  随着我国麻风病联合化疗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均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条件。我区也在1997年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近年来,麻风病的患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但没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患病率可以明显减少麻风病的传播①,每年均有新的现症病人发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压力,无论是新发现症患者,还是已经治愈的患者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待我们一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去探讨解决,现作者就近年麻风病防治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总结。

  1 加强有关医务人员麻风病诊断技术的培训做到及时准确诊断每一个麻风病患者

  我区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化疗的推广,发现和治愈了绝大多数麻风病患者,麻风病年发现率越来越低,到九十年代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条件,近十年来我区麻风病年发现率在0~0.2/10万,对于其他医疗机构和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来讲,麻风病的知识只有理性上的认识,而没有感性认识,这也造成麻风患者在确诊前长期多次被误诊,有的在多家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被误诊,例1,患者蒋某某,男,50岁,2003年初起左下肢感觉麻木不适,多次到一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给予相应的治疗,病情不见好转,逐渐加重,出现左足乏力行走不便,同时面部、背部出现数个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斑块,不痛不痒,期间曾多次到该院神经内科诊治,没有明确麻风病的诊断,直到2006年4月方在某院皮肤科确诊为麻风病,该例患者的误诊经过使我们看到即使是在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对病人出现皮肤麻木、下肢行走不便,继皮肤出现红斑,不痛不痒,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仍未考虑到麻风病的诊断,可见他们对麻风病的症状、诊断是缺乏认识的;在新的时期麻风病还要与一些新出现的疾病相鉴别,例2,胡某某,男,20岁,2009年3月初,因四肢皮肤丘疹、结节,个别坏死性结节,前来皮肤专科就诊,皮损主要位于四肢伸侧,散在或群集分布的丘疹、结节,暗红色,自粟粒到黄豆大小,个别如蚕豆大,且中央有坏死结痂,无抓痕,关节活动正常,手掌肌肉无萎缩,因患者有性行为史,给做梅毒血清检查RPR1:2阳性,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肌注治疗,二周后,效果不理想,患者未复诊,直到5月初病情加重,再次复诊,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皮肤浅感觉丧失2年多,其母亲2002年在我院诊断为BL麻风患者,且患者是来自四川重庆市的新市民,逐做皮肤抗酸杆菌检查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LL型麻风病,再给患者做RPR、TPPA检测均阴性;回顾患者初诊的误诊原因:①初诊时医生问诊体检不仔细、不全面;②麻风病与梅毒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如都为慢性疾病,均可有多形复杂的临床表现,且皮损自觉症状都可不明显;③对梅毒血清实验室检查出现假阳性认识不足;④患者临床表现为二期梅毒的症状,实验室检查RPR仅1:2,并不相符,对这一现象重视不够,使得患者在皮肤专科误诊近二个月。从这例误诊的分析我们看到麻风病的不但要与传统观念上的疾病如皮肤病、神经系疾病相鉴别,还要与一些新出现的疾病如梅毒等相鉴别。麻风病的误诊造成了麻风传染源长期存在于社会上,给今后的麻风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麻风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是目前我区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麻风病初发症状是以皮肤和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特点②,作者认为加强对皮肤科和神经内科医生的麻风病知识的培训,提高一线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认识,将有助于麻风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2 正确宣传麻风病知识努力消除对麻风患者的歧视

  由于麻风杆菌侵犯周围神经的特殊性,造成麻风患者畸残、毁形发生率高,加上人们对麻风知识掌握太少,只看到麻风病可以毁容及四肢畸残,并认为这是麻风病的必然结果③,使得群众对麻风病产生了恐惧和歧视心理,对麻风患者来说,不但要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更要承受社会上群众歧视带来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痛苦有时更甚于疾病本身的痛苦,例上文举到的例1,发病前是个私企老板,平日家里是宾朋满座,发病后邻居朋友都退避三舍,门庭冷落,给患者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看到子女也因此受到歧视,更是产生了厌世情绪,该患者后因药物反应前往一家三级医院治疗,开始隐瞒了麻风病情,医务人员对之无异样,后来知道其是麻风患者,视之如鬼神,敬而远之,平时常规的护理也不做,在其病情没有控制就一再动员其出院,后虽经我们一再做工作,并转到另一家三级医院继续接受治疗,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象这样麻风患者在其他医院遇到因歧视麻风而拒收拒治其他疾病的情况在每一位麻风患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发生过。虽然经过数十年麻风病可防可治的宣传,但要改变人们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恐麻”观念,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媒体、专业人员等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改变人们“恐麻”的旧观念,同时宣传麻风病的防治知识更应该实事求是、科学性、防止片面性,防止宣传上的过头和不足而导致群众的误解和不信任,作者认为随着人们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实现,人们将会改变对麻风病的偏见和歧视。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麻风病防治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新的时期,在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条件下,麻风病防治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即麻风病人越来越少,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诊断经验越来越不足,发现病人越来越难,加上政府各级部门更重视其他危害更大的疾病防治工作,对麻风病的宣传力度、重视程度将会减弱,防治经费将会减少,但患者和社会对麻风病防治的期望却更高了,面对新时期的形势,我们作为一线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不足,要不断发现和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才能巩固已取得的麻风病防治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2006.08;第一版315

  文/陈虎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