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爷今年66岁,2型糖尿病病史长达12年,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除了糖尿病,他还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医生开了阿司匹林给他服用。可是细细查看药物说明书后,他发现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出血,便吓出一身冷汗——自己的眼底已经出血,还能服用阿司匹林吗?难道是医生疏忽了?
糖友需谨防心脑血管病变风险
在初次发现糖尿病的人群中,约一半的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75%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较正常人群高2~4倍。为什么会这样呢?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糖就会对血管内皮产生“毒性”,并损害其功能,使得容易形成血栓的物质如血小板等激活,在血管内皮“安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导致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脑血管、下肢动脉等大血管均可受累,可能引起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闭塞症等。而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阿司匹林,是把“双刃剑”
若在众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排辈,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阿司匹林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哥”,因为它是目前最安全有效、性价比最佳的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除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阿司匹林被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誉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对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糖友,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疾病的复发,有心血管病变高风险的糖尿病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则能降低风险。
不过,阿司匹林抑制了具有止血作用的血小板的功能,因此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可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曾患过脑溢血或近期内做过眼科、内脏、颅内手术者,平时牙龈或皮肤经常出血者,患有易发生出血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均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可选用阿司匹林,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其他药物。另外,对阿司匹林过敏或有哮喘病史者也不宜应用该药。
别轻易对阿司匹林说“不”
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用药,那么该何时出手,阻击疾病?
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等)以及下肢动脉疾病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而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或>60岁的女性,合并下述1项或1项以上危险因素者应使用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阿司匹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或加重胃肠黏膜的出血。曾有胃肠出血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糖友,或者如病例中的杨大爷,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却又需服用阿司匹林,遇到这样的矛盾,要对阿司匹林说“不”吗?
用药前,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史、胃内幽门螺旋杆菌等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给予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经过评估后,使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而且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不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血的风险。只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并非活动性、新鲜出血,就不是阿司匹林的禁忌证。所以,包括杨大爷在内的糖尿病患者,不必轻易对阿司匹林说“不”。
过量阿司匹林可引起中毒,引起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甚至危及生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是小剂量,为每天75~100毫克,并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即使剂量较小,长期服用也要警惕损伤胃肠道黏膜和身体各部位的出血。如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隐痛、黑便等消化系统症状,或皮肤青紫、有出血点,以及牙龈出血、鼻出血,应当心阿司匹林引起出血可能,请尽快就医。
□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胡爱民/徐乃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