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高血压、冠心病一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线,并不是说,今天血糖没有超过某个值,就不是糖尿病;明天,血糖超过某个值,就患上了糖尿病。那么,糖尿病的确诊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糖尿病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从一般的原则来说,疾病的诊断依赖于病史的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等的综合。在不同的疾病中,临床表现或者实验室检查所占的比重各自不同。有的疾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例如心理、精神疾病。有些依赖于两者的结合,例如常见的肺炎,临床上要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影像学检查要有感染的结果。而还有一些疾病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糖尿病就是这样。
这是因为,确实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数值来判定糖尿病,只不过在临床工作中,为了规范大家的工作,方便研究,交流制定了这样一个标准。
目前的诊断标准常用的是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标准(2010年),认为下述4项检测内容中,只要符合其中1项便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试验用NGSP认证的方法进行,并与DCCT的检测进行标化)。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食物。
3.糖耐量试验中(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试验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 克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作为糖负荷。
4.有高血糖的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
附注:如无高血糖症状,标准1~3应该再次检测证实。
附注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那么再抽一次血,可以是抽之前同样的指标,例如第一次是测空腹血糖,再一次检测还是抽检空腹血糖。也可以进行另外的检测,例如第一次是空腹血糖升高,超过7.0,第二次就抽检糖化血红蛋白,如果也还是增高,就可以诊断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依赖于抽血检测,而症状有没有,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常常有很多人问,我一点症状也没有,怎么也诊断为糖尿病啊,就是这种情况。
临床上最常见到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三多一少症状是非常少见的,有临床表现的不足20%,有些根本没有,抽血时才发现糖尿病;有些非常轻微,时间也很短暂,要非常仔细地询问病史才能发现。所以这里再次提醒大家,症状的有无并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于中老年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值更体现血糖水平
下面给大家逐条说说这个诊断标准。
第一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和葡萄糖结合而形成的,它的量和血糖浓度成正相关,而且是一个不可逆的结合,由于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是120天左右,所以这个值可以反映抽血前8~12周内血糖的总水平。血糖总水平和血糖水平不同,血糖水平是短时间血糖浓度的值,它受到饮食、应激状态影响很大。例如,某患者刚才喝了一杯糖水,血糖马上就升高了,而其实之前这个患者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葡萄糖测定只能反映短时间血糖,有一定的缺陷。而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反映近来一段时间内血糖的真实水平,现已成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准,并且排在第一位。如果某个患者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是HbA1c达到了8.0%,那就要小心了,说明这个正常的空腹血糖只是暂时的正常,应该考虑糖尿病。
第二条就是空腹血糖(FPG),这个空腹的时间一定要至少达到8小时以上才行,如果夜晚12点以后吃了夜宵,第二天一早抽血,那就不准确了。
第三条就是糖耐量试验(OGTT)。这里要注意试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医生会开一袋75克的无水葡萄糖粉,加到200毫升的白开水、蒸馏水或矿泉水里充分溶解,然后尽快喝完。从喝的第一口开始计时,随后按照各个时间点进行抽血,最重要的是120分钟时所采的血,若这个时间点的葡萄糖浓度超过11.1,那么就应该诊断糖尿病。这项检查常用于某些空腹血糖轻度升高,但还没有达到7.0这个诊断标准的患者,如果空腹血糖已经很高了,例如15,那就不用这个方法了,因为会明显增高血糖,对患者不利。
第四条容易理解,就是这个人有无糖尿病症状,如果出现“三多一少”,或者酸中毒、昏迷的症状,这时随机检测的血糖也超过11.1,就可以诊断糖尿病,不需要再进行其他检测。
□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林梓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